研究的依据、目的、意义<br>
一、源于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作为教学改革的巨大成果——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明确了方向。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十分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这就为“对话型”课堂文化的建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依据。<br>
二、源于教学和美学理论。按照建构主义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同样教师对课文、对人物的把握也不尽完整。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客体时,由于自身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他对美的感受也都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因此,特别需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使知识变得更丰富。在阅读过程中,每一次积极的阅读又往往是一次对作品的再创造,读者眼中的“林黛玉”又非作者笔下的“林黛玉”,所以进行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和交流,不仅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读者人文素养的提高。<br>
三、基于优化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随着教学理论的不断完美和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化,教师们在课堂上已基本摒弃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但学生的自主地位如何体现和落实,老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既要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利益,也要保证教师能展示个性,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仅需要课堂形式的改革与优化,更需要建设这样一种“对话型”课堂文化,使之成为一种基本理念和教学思想根植于教师和学生的头脑。<br>
四、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使语文教师不必再死抱“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不放,实现教师的个性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话”,将对学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