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1760字。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西工大附中第九次适应性训练
  语  文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学精神与文化传统
  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运动不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价值翻转为特色的伦理道德革命,这场伦理革命的核心精神是以个性解放冲击传统的礼教与家族制度,因而个性精神就构成了新文学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陈独秀倡导“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胡适推崇个人独战多数的“易卜生主义”,鲁迅以“个人的自大”反对“合群的自大”,周作人将人道主义阐发成“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就是“五四”文学精神最有力的理论说明。然而,“五四”文学又是真正忧国忧民的文学,是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因而应充分认识这种文学精神的复杂性,简单的反传统与西化都难以阐发这场文化变革的真正内涵。
  在“五四”人物张开臂膀拥抱西方文化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多是对宗教文化孕育出来的于振兴国家有利的现代文化成果感兴趣,推崇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即使在“五四”高潮的时候,中国文化传统的语法规则仍然潜在地制约着“五四”文学的文化精神及发展轨迹。如果对“五四”进行深层研究,就会发现时髦的西方文化多是体现在词汇层面,深层的语法规则仍来自中国文化传统。同是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对于尼采而言,走向超人本身就是目的,对于易卜生而言,在船快要沉了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救出自己,而对鲁迅们来说,张扬个性精神的目的则在于救国救民,使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就是儒道互补结构框架在现代的一种演绎。茅盾认为,文学研究会最大的共性是“为人生”。难道《诗经》、杜甫诗歌不是“为人生”吗?按照《毛诗序》的说法,诗对于人生可以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作用。同样,创造社最大的特点是“为艺术”。然而,道家的田园山水诗画就不是“为艺术”吗?道家文学跳出人世的樊笼,在山水之间消融己身,可谓纯之又纯的“为艺术”。事实上,茅盾在《社会背景与创作》中几乎把《毛诗序》的话重复了一遍,郭沫若公然喜爱庄子,也表明了这一点。
  当然,所谓儒道互补的现代演绎,就是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推崇个性精神与人格的张大: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与儒家文学追求“厚人伦”的合群性不同,它是关注个人命运的遭际;创造社的“为艺术”与道家的“为艺术”也不同,创造社是在“五四”文学个性精神感召下,张大主体人格。因此,个性精神才是新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特征,而忧国忧民的现世关怀则是新文学区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的特征。
  在纪念“五四”90周年的今天,怎样认识“五四”文学精神,怎样将外来的优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仍是一个未完成的课题。     
  (《人民日报》2009年5月6日)
  1.下列对“五四文学的总体框架同样符合传统文学那种儒道互补的架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五四”文学精神的核心部分同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儒道思想在本质上是并行不悖的。
  B.“五四”文学在总体架构上就是传统文学的儒道互补的现代转换,即“厚人伦”变为“为人生”,田园诗转为“为艺术”。
  C.“五四”文坛的两大社团——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它们的主张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与传统文学的儒道互补结构框架相符合。
  D.“五四”文学同传统文学在表面上尖锐对立,但从实质而言,它们在总体框架上是互补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五四”文学是由传统文学孕育、深刻体现忧国忧民思想、急于使中华民族摆脱苦难的文学。
  B.“五四”文学精神的复杂性体现在它既高扬个性解放的旗帜,又以救国救民为其宗旨。
  C.“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如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等都是个性解放的推崇者。
  D.“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西方文化,但更多的是关注那些有利于国家振兴的现代文化成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个性自由与民主科学是现代西方文化的精华,是从西方宗教文化中产生而来。
  B.同样推崇“个人的自由与发展”,西方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的目的截然不同。
  C.五四新文学之所以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学,就在于它具有以个性解放冲击传统的礼教与家族制度的核心精神。
  D.五四新文学完全有别于基督教文化中产生的文学,而与中国传统文学内涵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道 学 传 序
  陈献章
  自炎汉迄今,文字记录著述之繁,积数百千年于天下,至于汗牛充栋,犹未已也。许文正语人曰:“也须焚书一遭。”此暴秦之迹,文正不讳言之,果何谓哉?广东左方伯陈公取元所修《宋史•列传》中《道学》一编镂板,与同志者共之。《宋史》之行于天下有全书矣,公复于此留意焉。噫,我知之矣。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后世由圣门以学者众矣,语忠信如圣人,鲜能之。何其与夫子之言异也?夫子之学,非后世人所谓学。后之学者,记诵而已耳,词章而已耳。天之所以与我者,固懵然莫知也。夫何故?载籍多而功不专,耳目乱而知不明,宜君子之忧之也。是故秦火可罪也,君子不讳,非与秦也,盖有不得已焉。
  夫子没,微言绝。更千五百年,濂、洛诸儒继起,得不传之学于遗经,更相讲习而传之。载于此编者,备矣。虽与天壤共弊可也。抑吾闻之:《六经》,夫子之书也;学者徒诵其言而忘味,《六经》一糟粕耳,犹未免于玩物丧志。
  今是编也,采诸儒行事之迹与其论著之言,学者苟不但求之书而求诸吾心,察于动静有无之机,致养其在我者,而勿以见闻乱之,去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