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艺性散文的句意理解例析
江苏省南通中学 钱明华
【内容概述】对高考文艺性散文句意的理解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中心句:总体感知,把握主旨;含蓄句揭微显隐,揣摩深意;描写句:对应分析,明确作用;修辞句:分析技法,体会效果。
自1991年以来,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就倍受高考命题者青睐。仅以全国春、秋两季高考统计,就考了11次之多!因此,对散文的备考就显得相当重要。大致说来,散文可分为文艺性散文和非文艺性散文两大类。其中,文艺性散文又以其小中见大的精巧构思、形散神聚的巧妙结构、优美隽永的精妙语言、多彩曼妙的感人意境而在高考中频频出现。文艺性散文的鉴赏点是多方面的,本文结合高考实例,试就其中的句意理解谈点感受。
一、中心句:总体感知,把握主旨
所谓中心句,一般指总起句、过渡句、总括句、文眼句等。对这样句子的解读,首先应从整体上加以把握。其内容包括:
l、分清散文类别;2、把握话题范围;3、联系背景材料;4、理清思路脉络。
以上内容并不是孤立的,在总体感知中应综合运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在解读文章过程中,我们不妨思考两个问题:全文写了哪些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
2001年全国卷考了散文《门》。其中第一题是这样设置的——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从标题看,本文属托物言志散文,作者运用了象征手法,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从语句出现的位置看,所提问题句在全文首句,属总起句,有引起下文和统摄全篇的作用,需在总体感知基础上把握主旨。通观全文,文章的思路是这样的:第一段,起始段,提出作者观点;第二段,紧承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揭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关门的含义;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由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组成的;第八段,收束全文,进一步阐明关门所蕴涵的哲理。通过对文章思路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写“开门”“关门”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关门”含义的句子主要集中在第六、七、八段,特别是第六段:
原文: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由。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在对上文划线句的思考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
2000年的全国卷考了托物言志散文《长城》,其中有一题是这样设置的——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此题的正确解答同样离不开对文体整体思路和内容的确认、整合。文章第二段至第七段非常清楚,它是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象征意义的概括:凄婉的历史,民族封闭的象征,文化愚钝的标志。第八、九、十、十一段揭示了现在长城的象征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