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40字。
《我若为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掌握虚拟假设的写作手法,归谬法,掌握文章大开大合的结构,加深对杂文的语言特点(知识能力)
2、 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认识王权意识和奴才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倡导健全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和运用归谬法和大开大合的方法,本文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把握;
难点:王权与奴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健康人格的培养。
【课时安排】2课时,80分钟。
【教学方法】讲述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太多的人相当王。唐代的黄巢在发动农民起义之前也做过这样的帝王梦,他写过一首《题菊花》,最后两句是“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思想。现代作家聂绀弩也做过一样的帝王之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我若为王》。
二、作家介绍:
聂绀弩是名作家,湖北京山人,笔名耳耶、二鸦等。1924年入黄埔军校,1925年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和蒋经国是同学,但后来是没有成为将军,而是文人。他在文学领域上有两大成就,一是他的旧体诗代表作就是《散宜生诗》,风格是以杂文作诗。开始写旧体诗时还是“右派分子”的身份,被下放到北大荒的一个农场。一天晚上指导员传达你给了指示说要作诗,每个人都要做。于是聂绀弩就在这一夜里第一次正式写旧诗当一次写劳动,后来完成了一首七言古体长诗。后来领导宣布的时候也闹了一个笑话。说他做了三十二首,因为他的这首七言古特长诗有128句,领导以为四句就是一首,说他做了三十二首。然而就是这样一次趣事让聂绀弩在旧体诗中开辟了新领域,诗风古怪而美妙,被称为“我国千年传统诗歌里的天外彗星”。他1986年去世,享年83岁,在追悼会上很多作家给他送挽联,其中钟敬文的挽联就只提他的旧体诗,但是另一位作家何满子的挽联兼及杂文:从坎坷中来,旧诗洗宋唐陈套;为战斗而作,杂文及鲁迅精神。他继承了鲁迅杂文的战斗力,表现力度更强,更有独见性。而且文章充满着一种启发人、吸引人、感染人、征服人的理趣美,代表作《蛇与塔》。聂绀弩还是一个学者,著有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研究过古典文学《红楼梦》《水浒传》等。
三、研读课文:
1、熟悉课文
(全班齐读文章。将2、3、4、5单列出来,由学生自由选择进行朗读,“万岁,万岁,万万岁”由全班齐读)
(带上)问题:文章的主旨(基本思想)是什么? 【作者说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组织文章的结构的? 【作者是怎样说的】
明确:主旨是批判王权意识和奴性意识
结构:“若”(虚拟假设)——以一部电影片名引出话题——用漫画勾勒为王后的光景(我已为王)——以设问放射过度表明观点(我不为王)——结尾升华观点,呼吁健全人格
问题:文中第六段提到“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呢”。“这样”指的是怎样的呢?(提示:这段是过度的段落,那么答案肯定是在前面找。其实第一段相关提示“我若为王,这世界会成为怎样一种光景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