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另附教案,约4070字。译文逐句呈现,重点步步落实的特点,是其它版本所没有的。独一无二的背景,与课文内容有机结合。研读时,精要的问题设计,更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课外的拓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绝对是本人心血的结晶。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论语》
天蓝峰高
一、导人新课
199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它又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政治思想呢。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教育目标
落实重要词句,翻译课文,把握文章主旨。
(二) 能力训练目标
学习孔子的说理艺术。
(三) 德育渗透目标
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态度。
三、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生字正音
颛臾(Zhuān) 冉(rǎn) 稷(jì) 兕(sì) 柙(xiá) 椟(dú) 相(xiàng)
五、课文研读
(1) 研读课文第一段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采用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了吧! 颛臾,先代的国君曾经任命他主持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是鲁国的藩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提问1: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什么?
明确:文章第一句“季氏将伐颛臾”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提问2: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持什么态度?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
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城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2) 研读课文第二段
【原文】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文】冉有说:“季康子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史官周有句话说:‘施展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该辞职。’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了却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提问3:为什么孔子认为季氏的行为是冉有的过错?对此,冉有是如何辩解的?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明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