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9420字。  华亭一中201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命题 校对 吕晓盛
  第I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狩猎(shóu)   根深蒂固(dì)   面颊(jiá)   浑身解数(xiè)
  B.痼疾(gù)   断壁残垣(yuán)   造诣(yì)   挈妇将雏(qiè)
  C.占卜(bǔ)   煞有介事(shà)   粗犷(kuàng)   审时度势(duó)
  D.笨坯(pēi)   胼手胝足(zhī)   角逐(jué)   长歌当哭(dàng)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凉爽的清晨,花园、小区、河畔处处可见慢跑、舞剑、跳舞的人们,还有的拉开场子吹拉弹唱,或者拉开嗓子引吭高歌。 
  B.陕北原生态歌手阿宝与熊汝霖合作的一曲《倾国倾城》,宛转悠扬,天花乱坠,诉说着一个“流传往日悲欢眷恋”“永远静夜如歌般委婉”的故事。
  C.谷歌很可能于近期停止其在中国的搜索业务,消息一出如石破天惊,引起了谷歌的不少中国伙伴的担忧。
  D.实现“人机对话”已是指日可待——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县团委发出的为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区“献爱心”的募捐倡议,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
  B.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和全球气候变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C.西南地区旱情极为严重。气象部门预报,预计未来几天西南旱区将虽然有下雨天气出现,但重旱区仍无有效降水,旱情仍将持续,损失会继续增加,抗旱救灾的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对此,必须有心理准备和清醒认识。
  D.“上海世博会将首次设立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张海迪在回答提问时特别介绍,“‘生命阳光馆’不仅仅是一个展馆,它更是一扇向世界敞开的窗口。”
  4.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境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②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廓、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一诗一般的语言。
  ③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变得含情脉脉。
  ④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感人。
  ⑤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⑥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A.⑥①⑤②④③   B.⑥⑤①④③②     C.①②④③⑥⑤ D.②①③④⑥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低碳生活”      创新生活     廖先旺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笔者以为,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如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再简化为“勤、俭”二字。
  “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着眼于人类未来。近几百年来,以大量矿石能源消耗和大量碳排放为标志的工业化过程让发达国家在碳排放上遥遥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当然也正是这一工业化过程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上领先于其他国家,也令它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长期以来习惯于“高碳”模式,并形成了全球的“样板”,最终导致其自身和全世界被“高碳”所绑架。在首次石油危机、继而在气候变化成为问题以后,发达国家对高耗能的生产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理念才幡然觉悟,有了新认识。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低碳生活”理念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