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对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的反思
大连市第七十九中学语文组杨丽君
中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引起众多人士的关注,许多同仁都在寻找着语文教学的出路。有观点认为语文应该姓语,只有加大语言训练的力度,才能改变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现状,应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有观点则认为语文应该姓文,应该提高学生 文学修养,甚至以为文学教育是当今语文教学的救命稻草。笔者认为,造成现今语文教学效益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简言之,既有对工具性的僵化理解,又有对人文性的无力关注。以工具性取代人文性或以人文性否认工具性都是不可取的。 从现实状况出发,我们不仅要解决好工具性的问题,更要解决好人文性的问题,应坚持以工具性为基础,人文性为主导,有所侧重地逐步解决问题,动态地推进中学语文教学。 
当今中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缺失大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一考统天下,一卷定终身,学生成了应试虫。
中考的权威性与选拔性是不容置疑的,无论怎样淡化,它始终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指挥棒。中考选拔淘汰的可操作性,决定了试题要追求精确性与公平性,而这种追求使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几乎完全消失,学生成了答题的机器。虽然近几年的高考增加了诗歌鉴赏,但它只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在做这些题目时,无须溶入自己对文章的鉴赏,只需翻译是不对。高中考无视人文精神而力图进行“客观”的理性分析,由此产生的标准化试题使老师和学生被迫投入相当多的精力进行“模拟训练”。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不断抠字眼,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个零部件,若干个习题,丰富的人文精神没有了,闪光的灵魂不见了。甚至学生初读文章时产生的思想的火花、感情的共鸣也渐渐消失殆尽,这真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2、教师成了教书匠。
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却难以承担传播人文精神的重任。现在活跃在三尺讲台上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现行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本身就是僵化教学的受害者,对工具性亦步亦趋,对人文性难以关怀。今天的教育战线,很多教师在固有的“规范”管理和“标准”教学的熏陶下渐渐被逼成教书匠,使得教师本身对教材中的人文精神难以把握,自觉地接受着教参的桎梏却又甘之如饴。同时衡量评价教师的标准也制约着教师人文精神的张扬。职称评定看论文不看文学作品,看论文重数量不重质量,也直接导致教师学术水平、文学水平的下降。
3、教参成了紧箍咒。
纵观建国后五十年的教育,虽然不断进行教材改革,但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主宰课堂的局面却始终未变,一切以教参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千篇一律,思想僵化。我们放弃了语文学习中更大的空间,更丰富鲜活的内容。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们的教参却不允许五十个学生眼中有五十个周朴园。当我们讲着《我的叔叔于勒》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性而不讲甚至不知作品所具有的丰富的人生意味、人性蕴籍、人文精神时,我们应该知道这是自己的浅薄与无奈,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痛处所在。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我们遵循着教参的说法,一旦与教参说法相违,直接导致的是学生考试成绩的下降,学生经过十几年这样的教育后,形成了统一的语文思维方式,在他们身上渐渐失去探求知识的欲望,缺乏了个性的张扬,在他们身上既缺少生动的工具性也缺少丰富的人文精神。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已消失殆尽。笔者认为在不废弃语文工具性的同时,通过加强人文性教学来全面推动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显然是一条正确而有效的途径,这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长期地努力。
1、切实推动全社会重视语文教学,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学语文教学只是全社会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不是全部,全社会都应真切认识到语文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认识到如果在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失去自己的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