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25张,《故都的秋》综合资源,含教案、集体备课方案、课件、朗读背景音乐,适合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使用。

  福建师大文博附中集体备课主备方案
  主备
  教师 林家锋 主备方案
  完成时间 2008年11月11日 集体备课时间安排  2008年11月11日
  课题 《故都的秋》(高一语文必修2) 课时安排 2课时
  目的
  要求 1、理解本文写景总体特点,并透过景物描写,结合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所处的时代特点,探究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2、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本文写“南国的秋”的作用,理解本文出现的议论段的作用。
  3、赏析文章语言美。
  教材
  分析 本文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抒情味,作者的情怀、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体会情感应当是本文学习第一要点,分析写景、品味语言均为教学重点。
  重点
  分析 理解本文写景总体特点,并透过景物描写,结合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所处的时代特点,探究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赏析本文写景之美与语言特点。
  难点
  分析 理解文章写景的“悲凉”基调,及蕴含景中的“悲凉”之情,探究作者为何有这般情怀。
  理解本文出现的议论段的作用。
  教学
  准备 准备学生朗读配乐、多媒体课件。
  搜集与秋有关的若干首诗词。
  主要
  教学
  过程 预习作业:
  1、文章选取了哪些景物作为描写的对象?能否将这些景物概括成几幅图画?
  2、作者笔下的秋景是什么色彩的?这些色彩有何共同特点?
  3、探究作者性格特点与写作所处的时代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理解本文写景总体特点,并透过景物描写,结合作者的性格特点和写作所处的时代特点,探究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教学要点即为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写景的“悲凉”基调,及蕴含景中的“悲凉”之情,探究作者为何有这般情怀。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2006年高考作文题为《北京的符号》,题目是这样出的:“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这座城市文化特征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这座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号;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