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5240字,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不含文言文)。
语文版第一册教学设计
《落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闻侧记的相关知识。
二、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三、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四、尝试写新闻。
[教学重点]
一、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一、理解文章内容,锻炼捕捉文章要点的能力,并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二、体会细节描写的精妙,感受平实的语言中透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一、预习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
二、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日本投降56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一位80岁老翁写了这样一封信给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总编辑:
一名80岁的老翁向您提一个要求:贵报最好在8月15日这一天,重登56年前《大公报》上的一篇通讯《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这是当年朱启平写的,已成为新闻界的传世之作。
现在,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拼命要祭鬼祭神,右翼分子篡改日本侵略史——在此时刻,请你们把当年日本投降签字的通讯,重新刊登,以唤起人民群众,用历史事实驳斥侵略者的谎言。
我感谢你们。
李庆云敬上
当我看完这封信后,深受感动。这简单的言语凝聚了一个八旬老人深深的爱国之情,也寄托了一个普通老人对每个中华儿女的希望——铭记历史,爱我中华,我们——尤其是你们这些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更应该读一读这篇56年前发表在《大公报》上的震撼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落日》。
二、作者介绍
朱启平,出身江南世家大族,燕京大学高才生。据唐振常先生在《川上集》(三联书店1996年版)中介绍,“一二•九运动”中,燕大“洋气冲天,红光满园”,其中就有朱启平叱咤风云的身影。太平洋战争中,他成为活跃一时的随军记者;1945年8月19日在“密苏里”号上举行的日本向联合国投降的签字仪式中,朱启平是其中的三名中国记者之一,发回的长篇通讯《落日》传诵一时,被公认为“状元之作”,后来还被列入大学新闻教材。其后他又任驻美特派员兼联合国记者,赴朝鲜战地采访,通讯享誉海内外。老新闻人严秀(曾彦修)先生1997年读到迟来结集出版的《朱启平新闻通讯选》,就发自内心地赞许说:朱启平的新闻通讯之所以值得长久保存,关键在于两个字:眼光。1957年曾被错划为右派。后经廖承志先生提名,朱启平调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外语。
三、文体介绍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篇消息报道与一般消息报道的不同。
二、准确、迅速地捕捉基本信息。
三、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埃•姆•罗森塔尔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简介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三、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毛骨悚然(sǒng)和煦(xù)纳粹(cuì)
废墟(xū)不寒而栗(lì)思绪(xù)
踉跄(liàngqiàng)祈祷(dǎo)呆滞(zhì)嬉戏(xī)
四、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本文共17段,请同学大致复述课文内容。
参考:作者先写布热津卡现在“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进而写到当年纳粹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暴行;游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重温历史,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窒息室等;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