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图片精致,分析详尽。有配套教案及视频。
23、《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舒寅2
学习目标
1、 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 学习叙事详略,选材典型,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 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
有详有略复述课文及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学习难点
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一、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
探险与科学考察 自1921年起,不断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多遭失败。直至1953年5月29日,英国探险队的两名队员才第 1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的3名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9名队员又一次从北坡集体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并在主峰顶竖起了 3米高的觇(chān)标。据此觇标中国第 1次测得珠穆朗玛峰的精确高程。与登山活动相配合,中国科学院也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综合考察,进行了地质、 地理、 生物和高山生理等多门学科的研究。1988年5月中、日、尼3国运动员实现了从南、北坡登顶跨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1989年建立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3000平方公里。
二、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三、写作背景: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历史回顾
1960年登珠峰
登山队214名成员来自祖国各地各行各业。
3月19日,在海拔5120米处设大本营。
为确保登顶成功,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分批进行了三次适应性行军。
5月24日,登顶的总攻打响
四、字词认读
缭绕 砭骨 履践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养精蓄锐
阴霾 余暇 耸立
五、初读体会
1阅读课文,梳理登山经过。
时间 登山经过(地点、人物)
5.24上午9时 王等四人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2小时后 “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继前5小时后 通过搭人梯,终于登上岩顶
天色黑下来 向最后二三百米路途艰难前进。刘连满留氧气,写遗书。
茫茫夜色中 三名队员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匍匐前进
夜更深沉 到达8830米处,氧气全部用完
夜色朦胧,星斗闪闪 登上峰顶,完成从北坡攀登的创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