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460字。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榆中县第三中学
班级:九年级1、2班
教师: 高发瑛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基本情况
本班有学生76人,男生有36人,女生有40人。男生看起来比例较小,但大多数学习积极性不高。从上期的考试情况来看,成绩不太好,比平行班平均略矮。所以本学期要想尽一切办法稳定优良率,提高合格率,并使后进生能有所进步,低分人数有所下降,并最终达到提高平均分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的最后一册,也是整个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在编排体例上,仍是以专题组织单元,同时兼顾文体。六个单元分别安排为悲悯人生、个性色彩、草木有情、叩问月亮、精神家园以及心灵净土。
三、目标要求
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文学作品: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一单元 悲悯人生
学习目标
1、了解每课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识记并掌握每课的生字、生词。
2、整体把握课文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3、品赏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掌握赏析作品的方法。
4、深入领会作品的社会意义,唤起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篇目:
《范进中举》
《孔乙己》
教学课时安排(十二课时)
《范进中举》 三课时
《孔乙己》 三课时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 两课时
《乞丐》 两课时
鉴赏评论
《陈小手》 一课时
《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 一课时
作文训练 两课时
教学后记:
范 进 中 举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字、词练习。
2、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