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序言》教学设计
无锡市羊尖高级中学 王志连
一、目标的确立
《<宽容>序言》是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教读本文,重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为此,确立本课的学习目标:
1、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人类的社会发展史,领悟宽容的内涵。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领会,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本文序言的特点。
二、教学设想
1、自读课型设计:导入——自读——讨论——总结——领悟。
2、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课文。由上学期学过的《过万重山漫想》引出筚路
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者的精神之可嘉,以此鼓励同学们要争做“第一个”,在课堂上要勇于表现自己。可穿插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和第一个吃蜘蛛的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表现欲。接下来简介作者,指导学生自读课文P66注①后,补充其重要作品:《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等。
第二步:朗读课文。(个人朗读与集体朗读相结合)教师板书读错的字词,领读两遍。
第三步:概述文章主要内容。(要点:无知山谷的特点——漫游者的命运——叛乱的原因——结局)
第四步:局部领悟。讨论完成练习二,先让学生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词句,以便在具体语境下感知领悟。问题提示:
1、“知识的小溪”指的是——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浅陋贫乏。(学生一时回答不出,可引导思考我们平时常把知识比喻成海洋)。“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没有知识更新的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小溪”“缓缓的流着”是说——无知山谷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
2、“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屈服和失败”的原因是——①守旧老人用律法无情镇压;②群众受传统观念束缚,受守旧老人的蒙骗,助纣为虐,反对“敢于离开山脚的人”;③“敢于离开山脚的人”太少,孤军奋战。
3、人们“恐惧”是——怕“得不到园中果实中应得的份额”。“失望”是——由于特大干旱,半数以上的人死亡,活着的人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山脉那边,而律法却说“不行”。“失望会带来勇气”——为了不至于等死,求生的本能使人们产生了逃离的念头,于是不顾一切的举行叛乱,彻底打破无知山谷的秩序。(此处可引导学生反向思维:有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而失去勇气,苟且偷生。譬如历史上的汉奸、那些被杀头时还毫无反抗意识的愚昧的国民——南京大屠杀就是一个例证)
4、在不知道的情况下,人们应当——不盲从守旧老人,不紧跟他们充当打手,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事后内疚。
5、“不过将来”后面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表明——这样的事将来不再发生,仅仅是作者的希望,实际上还是要发生的,能减少一些就算很好了。这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的伤害创新者。
第五步:放手学生自读,自我发现问题,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发现典型问题,集中明确解决。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必要解决的问题提示:开头一句“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中的“宁静”与“幸福”含义的理解,可与第八段最后一句中“人们又过着幸福的生活”的“幸福”进行比较;第7段“可是守旧老人却坐在我们的车里”追问:他们为什么不把“守旧老人”杀死?——宽容。这就涉及到了本文的主题了。
第六步:在学生充分阅读领悟的基础上,讨论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内容。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提倡各抒己见。这里提供三种视角和三个主题供教学时参考。
(一)先驱者的悲惨与荣耀,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
先驱者是山民中的精英,是追赶太阳的人。他不满足于自己生活的沉寂如死水的世界,与周围那些保守,迷信,恐惧的人们不同,他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从容赴死的气概。他们面对的首先是大自然的严厉惩罚。他知道先辈们的探索厄运:“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但他还是冒着死亡的危险走出了无知山谷。然后是爬着回来的,“他手的指甲已经磨破。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已经奄奄一息了。其次,他面对律法的严厉惩罚。因为“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再有,他面对山民的误解和严惩。山民们用石头砸死了他,而他外出后之所以回来,就是要拯救他们的。这就是先驱者的悲剧。然而,历史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当自然灾害降临山谷的时候,当人们不得不逃离山谷的时候,人们自然想起了先驱者,想起他说过的话,也想起他指引的道路。当人们走到广阔的自由世界,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为了表示忏悔,为了更加地怀念他,在石头上刻下了他的名字,先驱者才真正实现了他的价值。
守旧老人是一群人,一群反面人物。他们是律法和秩序的象征,也是威严与残酷的象征。他们依仗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愚弄着山民们。在他处死先驱者的时候,还要装出伪善的面目。“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本想宽大为怀”。当先驱者行刑前宣传新知的时候,他们却色厉内荏,“发出一声恐怖的吼叫”来制止,宣布立即行刑。当大旱来临,山民们集体叛逃时,这回轮到守旧老人们反抗了,“守旧老人们无力地抗争着”,当人们离开无知山谷时,一切旧的秩序、规矩、习惯、信仰、律法都烟消云散了。
(二)提倡理性,宽容异见
在无知山谷里,守旧老人统治一切。这里只有专制、愚昧,见不到一点理性的、民主的微光。凡是有悖于无知老人意志的,一概被扼杀。这样的政治,与欧洲黑暗的中世纪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是何等的相似。讨论这个问题,教师还可穿插文革的历史,一大批持不同政见的优秀人物,如彭德怀、陈毅、刘少奇等被残害,加强学生对愚昧专制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民主政治追求的渴望,希望在他们这一代,能彻底改变“人治”大于“法治”的局面。
(三)封闭导致落后,开放获得新生
无知山谷的落后,其根源在于山高峻岭而与世隔绝。人们只能在大自然允许的条件下,过着原始的、贫乏的生活。人们所能做的,就是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尤其可怕的是,绝大多数人以此为满足。整个山谷处于一潭死水般的宁静状态,而对于要引领他们走出这片古老土地的先驱者,他们居然亲手用石头砸死了他。(教师可穿插引领民众走出埃及的摩西,而结局却相反)无知山谷的人们真正获得新生、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在走出山谷,彻底摆脱封闭之后。此处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情况。此前,我们对外面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在《社会主义好》的赞歌声中,整个国人陶醉满足于近乎原始的生存状态,因为不了解外国而盲目仇视外国的一切,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彻头彻尾都是不好的,他们国家的人民都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等到国门开放,“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之后,我们才猛然觉醒:原来是我们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十年“文革”,让我们濒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是一代伟人邓小平,引导中国真正走向新时代。
第七步:明确本文作为“序言”的特点
序言一般都介绍书的思想内容或写作意图、写作过程、写作背景;这篇序言没有介绍这些,它写法奇特,通过虚构了寓言故事,来暗示《宽容》一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委婉含蓄,让人读后,有大彻大悟之感。由此可见,我们平时写作时,不必囿于陈规,要敢于突破创新,以“抒己见”为第一要著,勇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