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960字。
2010年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汇编
上津镇初级中学 ZHDSH0927 祝东升
(二○○三年呼和浩特市)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因为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 25.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B )(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
26.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这种(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水草)。
27.[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二○○三年盐城市)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6题。(12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大守醉也。 (选自《醉翁亭记》)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B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至于负者歌/于途 D.往/来而不绝者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都,全 ) ⑵杂然而前陈者(摆放,陈列)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15.甲段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世外桃源 ;乙段所选的原文中,有一千古名句表露了作者的情趣,这句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分)
1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D
)
A.甲段“阡陌交通”中的“交通”与乙段“觥筹交错”中的“交错”两词的古义完全相同。
B.“豁然开朗”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苍颜白发”暗示出欧阳修已老态龙钟。
C.甲、乙两段文字语句错落有致。前者重在写景,后者重在写人;前者实写,后者虚写。
D.甲段主要描写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生活图景,乙段主要描绘太守与民同乐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