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放与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姓名:王绪利
作者单位:滕州市南沙河镇中心中学
作者住址:南沙河镇中心中学宿舍
联系电话:0632-5961187
论文摘要: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课堂中新颖、恰当的组织方法与调控技巧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就“放与收”的内涵,从三方面阐述了语文课堂中“放与收”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教材 目标 问题
语文教学艺术,就是为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而采用优化的教学手段。它着重指方法的熟练又灵活的运用。诚然,语文教师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满腹经纶”是重要的,但忽于讲究教学艺术,势必“事倍功半”。责任感,真才学,加上好的教法,那就“如虎添翼”。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努力寻求一种适合现行教学思想的授课手段。经过多年的尝试、探索,一种放与收的授课手段在教学中日臻完善起来。
在这里,放与收,主要是针对语文课课堂教学中的授课方法而言的。所谓放,就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和掌握课文中有关的知识内容;所谓收,就是指在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对有关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纳和综合,从而使学生获得的新知识明确化、系统化、完整化。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方面,表现为引导得法,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亦即放与收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则表现为目标明确、思维活跃,新旧知识与经验能融汇贯通,从而学有所得。
放,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追求知识的内驱力,增强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自动律,让他们在分析理解与掌握知识的途程上,深深地走出自己的心理轨迹。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他们牢固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而语文课,由于它本身强烈的主观性特点——写作与阅读过程中主观因素强烈——放,就显得更必要一些。
但是,强调放,决不是抹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反,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则显得更突出一些,任务也就更艰巨一些。因为这中间许多工作要做得很细。
首先,放要有明确的目标
在这个意义上说,放正与撒网相同,撒网的目的是为了捕鱼,离开了捕鱼这个目的,撒网就没有了任何意义。一篇未经讲读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未曾到达的境界,这个境界同学生经验与知识的原有水平是有着一定距离的。而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走完这段距离,到达这个境界。这中间,走的过程自然应该是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迈动自己的脚步,走出自己的脚印来。但是,朝哪个方向走,走到什么地方,却应由教师来指引与点拨。这也就是说,在学生分析与理解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和思维导向,否则,学生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南辕北辙,与那个要到达的境界背道而驰。如笔者在讲读《故乡》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景象和旧中国农民的不幸命运,让学生了解与掌握第一人称小说的一些基本写法(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等),是这篇课文总的教学目的;也是教学这篇课文要达到的总的知识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又须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分成若干个步骤与层次。在每个步骤与层次上,再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与提示,或者设计出若干个具体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阅读《故乡》的开头部分时,可以依次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在“我”的感觉中,故乡的景象有无变化;②作者是怎样通过“我”的具体感受来描绘故乡景象的,这些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内容;③这些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何联系。在阅读课文的主干部分时,又可以设计这样的步骤:①让学生将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作专门的肖像对比,从肖像的变异、差别上去理解闰土的不幸命运;②让学生找出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的不同的故事情节,然后对比分析这些情节各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与品质。如此等等。我们已经在前面将一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