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00个字。
孟子两章说课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八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孟子》两章.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疏通文意,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时代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2、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二)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解放战争,国民党号称八百万大军,装备精良,占据长江天险,人民解放军凭着“小米加步枪”,把国民党赶到了台湾,这是为什么?谁愿意来说说?
生:人民解放军人心所向
师:对,这里揭示了人心所向师决定战争胜利的关键,正如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巧设悬念,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致,并且引出课题)
(二)简介孟子以及《孟子》
1、简介孟子
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2、简介《孟子》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设计意图:简介孟子以及《孟子》,了解孟子的“仁政”“王道”思想,为学习课文做准备,并且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