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0490字。包括每课的讲练、以及单元试卷和期末试卷,内容丰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读讲练
  文华中学  钟文
  1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字音词义
  确凿(záo)  确实。凿,明确,真实。  
  菜畦(qí)  菜地。畦,园地里划分的小区。
  觅mì  找,寻找。如觅食。         
  缠络  指条状物互相缠绕,连续不断。
  渊(yàn)博  (学识)深而广。       
  倜傥(tìtǒng)  洒脱,不拘束。
  书塾(shú)  私塾。                  
  恭敬  对尊长或宾客严肃而有礼貌。
  怒色  生气的表情。             
  人迹罕(hǎn)至  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相宜  适宜。                   
  鉴(jiàn)赏  鉴别、欣赏。
  高枕而卧  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   
  质朴  朴实,不矫饰。
  二、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7年起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至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去中山大学职务。1927年10月到达上海,认真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其他革命文艺工作者一起同国民党官方文人及其文学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反动当局的文化“围剿”。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拥护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并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这时期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对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文学团体;主编《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
  2.背景材料
  《从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被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内。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大时正值暑假,学生还没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下了这篇散文,发表在《莽原》杂志上,文题下还有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里。
  3.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六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
  2 爸爸的花落了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一、字义及词义
  襟(jīn) 文中指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注意“襟”的偏旁是“衤”。
  叮嘱(dīng zhǔ)  再三嘱咐。
  狼狈(láng bèi)  传说狈是一种兽,前腿特别短,走路时要趴在狼身上,没有狼,它就不能行动,所以用“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抽搭(chōu •da)  一吸一顿地哭泣。
  示意  表明把事物拿出来中指出来使别人知道。
  栅栏  用竹、木、铁等组成阻拦物。
  廊檐  房屋前伸出的部分,可避风,遮太阳。
  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
  零落  ①(花叶)脱落②(事物)衰败③稀疏不集中,文中是第③种解释。
  花圃  种花草的园地。
  捆扎  把东西捆在一起,使不分散。
  二、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城南旧事》简介  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对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2.背景材料
  《爸爸的花儿落了》是林海音以自己的经历写的一篇自传体小说,是她传世之作《城南旧事》中的一章,此文约写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写作背景,可用作家本人事后的追述来介绍:
  “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