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试题
         教学一部高一语文组   命题人:王志全
第Ⅰ卷(42分)
一、(18分)
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遒劲(jìng)  沉湎(miǎn)  抹煞(shā)  入不敷(fù)出
B、甫(pǔ)健   巷(hàng)道  慰藉(jì)   魂牵梦萦(yíng)
C、搭讪(shàn)  骨骸(hé)   打夯(hāng)  曝(pù)背谈天
D、粗犷(guǎng)  豁(huō)口   惬(qìe)意  不可胜(shèng)数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凄厉   历历在目   怨天忧人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B、斑斓   完美无暇   真知灼见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C、警惕   无计可施   怡然自得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D、瞭望   青春永住   仓皇奔逃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____。
②“神舟五号”在辽阔的宇宙空间遨游21小时10分,____了大量珍贵的科学数据。
③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宣布从2004年开始将先后____新的会徽和吉祥物标志。
A、光阴  收集  启用   B、光阴  收集  起用
C、光景  搜集  启用   D、光景  搜集  起用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 陪我来的朋友指着一湖碧水,不动声色地告诉我:“这就是诺日朗。”
C、 截至2002年底,我国70%的高校开设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远程教育方兴未艾。
D、 他写文章经常一段到底,且文不加点,常常受到老师的批评。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句是
A、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B、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C、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D、 他在赴戍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 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B、 与作家不同的是,摄影家们把自己把自己对山川、草木、城市、乡野的感受没有倾注于笔下,而是直接聚焦于镜头。
C、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代史,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是比较熟悉的,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能说得一清二楚。
D、 初涉文坛,她的第一部处女作就是这样一部意味深长的巨著,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二、(12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7-10题。
诗词例话一则   周振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其中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是根据叔本华的说法。叔本华认为人在直观(直觉)中与万物无异,所以说“无我”,说“以物观物”,即指写直觉中的境界。直觉中的境界用触景生情来解释,是比较合适的。
从“无我之境”看,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作者当时的心里比较平静,没有什么激情,王国维称这种心境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他称为“以物观物”。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由于这种感情是由外物引起的,好像是从外物那里传过来的,所以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究竟是我的,还是物的,有些分不清楚了。实际上,触景生情的情还是我的,只是这种感情事过境迁已经平静,这时受到外物的刺激,又被唤起来罢了。比如说,陶渊明《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说“采菊”,说“悠然”,“见南山”,显然有个“我”在,可见“无我之境”还是有“我”的。只是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在东篱下采菊时,偶然抬头看到南山的气象很好,看到飞鸟互相回去。飞鸟回去有什么好呢?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把自己的辞官归隐比做“鸟倦飞而知还”,所以看到“飞鸟相与还”,引起自己的感触,觉得气象很好,是触景生情。触景生情的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所以一接触到某种景物,又被唤起了。
“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当时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所谓“物皆着我之色彩”,构成缘情造景。像欧阳修《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位女子因为她所想念的人在外游荡不归,无法留住,所以在“无计留春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