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470字。
《口技》教案及课堂实录
来凤县实验中学 郑远祥
[教学依据]
《口技》是林嗣环为其《秋声诗》写的序言的一部分。作者的本意并不是写口技,而是为其诗集写的前言,他在写完《口技》后说:“嘻,若而人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话以为《秋声》序。”显然,作者是借口技人“善画声”说明《秋声》“善画声”,即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自然万物和社会生活。姑且不论他的《秋声》如何,但他的这篇《口技》不仅没有写口技这种艺术的名称、特点、起源和发展,甚至连那口技人的状貌、衣饰、年龄、性别以至姓名都没写;他既没为口技人的表演鼓掌叫好,也没用华丽的词藻形容口技如何如何了不起,而是通过具体描绘,把口技人的表演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读了这篇短文,仿佛身临其境,听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受到深深的感染。
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就是作者“善画声”的结果:
首先,层次井然,有条不紊。全文先写表演前的准备及表演即将开始的情形,交待口技表演者和演出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听众的情况、开演时的气氛,为下文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作渲染和铺垫。主体部分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着重描绘两个场景:一家人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发生在这家附近一场大火的情形。这两个场面的描写同样层次清晰,逐层推进:由较小的波澜逐渐推进,形成一个较小的高潮,一步步抓住听众的注意力;然后高高渐渐降落,让听众的紧张情绪松驰下来;突然一声“火起”,使听众猝不及防,忘记了是在听口技,想从大火包围中冲出去,从而将口技表演推向高潮。作者的描绘有起有伏、有张有弛、有擒有纵,变化多端,逐层推进,层次清晰。课文最后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待表演者的道具,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教学中,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这样写的匠心。
其次,正面描写惟妙惟肖,侧面烘托恰到好处。先看正面描写。首先,句子忽长忽短,声音忽高忽低,节奏忽缓忽疾,构成了抑扬顿挫的旋律,准确地再现了口技表演的抑扬变化,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之“善”;其次运用许多表现音响的词语,如“鸣”、“作作索索”、“力拉”、“呼呼”、“许许”等来表现口技艺人摸拟的声音之传神。再看侧面烘托。作者在描写口技艺人表演的全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听众的各种反应,不仅突出了口技的高明,而且也丰富了文章的波澜;此外,交待口技表演的场面、道具的简单,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只是从一张嘴里发出,也巧妙地烘托了口技表演之“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使本文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既领悟这种手法的神妙,又力求掌握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
[教学实录]
师:老师先请大家欣赏几段口技。(点击课件,播放口技,完毕)口技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发源很早,清人林嗣环就描述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课题、作者。
<专家评点:播放口技,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新课导入巧妙、自然。>
师: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有关资料,了解和课文有关的知识。看谁搜集得比较全面、完整。
学生交流、评比,推荐搜集得比较全面的同学。
<专家评点:学生自己能够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调动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解题、介绍作者的框框。>
师:看来大家学习很积极,能够自己去查阅,下面我们看看学习本课要达成什么目标: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领悟口技表演的精妙。
2、通过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探究、吟诵品味,学习课文的写法,欣赏课文的美点。
4、通过迁移,借鉴本文写法描绘声响。
师:这节课着重达成前三个目标,至于第四个目标,我们在课外练笔中加以检验。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达成既定目标。大家有这个信心没有?
生:有!
<专家评点:目标既体现了课标的精神和文本的特点,同时符合学生实际。>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我们第一步要做的——
点击课件,屏幕显示:学习步骤、方式:一、朗读课文,揣摸文意
师:请大家先对照注解把课文读一读,不懂的作上记号,然后我们一起来解决。
学生对照注解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师: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夫叱大儿声”的“叱”是什么意思?
生:“叱”是“呵斥”,“大声呵斥”的意思。
师:瞧,他为他解决得多好。
生:“遥闻深巷中犬吠”中的“吠”是什么意思?
生:“叫”。
师:猫叫、猪叫也叫“吠”吗?
生:狗叫。
师:很正确。
生:“犬啼(di)”是什么意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