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40字。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有在农村生活过吗?下过田吗?欣赏过田野的风光,看过天上的白云吗?有谁能告诉我,假如你去过你觉得田园生活是怎样的呢?假如你没有去过,你又觉得田园生活会是怎样的呢?
(总结)好了,大家对田园生活各有个的看法,不过我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就是感觉田园生活很纯朴,有趣,简单,对吧?老师和你们都有一样的感受,不知道古代的文人对于田园生活又会有什么感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来看看陶渊明他是在呢没看待他心目中的田园生活的呢。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