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连贯、得体 训练题(一)
湖北宜都一中 邓邦红
1、下面一句话中有四个加标号的“的”字,其中不可删除的一个“的”字是( )
我国的①矿泉水的主要的②消费者是前来旅游的③港澳台的④同胞、华侨和外国人。
A、① B、② C、③ D、④
C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结构助词“的”,是定语的标志。如果定语后不用“的”,语意、语言结构没有变化就可以省略“的”,反之,则不能省略。③处,“前来旅游的”本来是“同胞”的定语,如果省略了“的”,就变成“港澳台”的谓语了。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应该删除的有哪几处?选出正确的一组。( )
(1)许多老一辈革命家的事迹①,就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2)国庆节也显得特别热闹,到处张灯结彩,人来人往也特别多②。
(3)他曾经遭受③挨打挨骂,过着凄苦的生活。
(4)在这次音乐晚会上,我听到了国际水平的④演奏,并向为祖国⑤人民赢得声誉的钢琴家鼓掌致意。
(5)如何运用材料,可⑥是写作上的大事儿,不重视怎么行呢?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③ D.④⑤⑥
C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①“革命家”是学习的“榜样”,“事迹”赘余应删。②“人来人往”本来就形容人多,“也特别多”赘余,应删。③“挨”就有“遭受”的意思,“遭受”赘余,应删。④⑤“国际水平的”“祖国”都作定语,是不可缺少的。⑥“可”副词表示强调语气,作状语,不可缺少。
3、“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 ”从下面的四句中选出能与它衔接的句子。( )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B,原句有两问:“是否可以”和“要不要”。无论从肯定方面,还是从否定方面回答都无法同时照应这两句,问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不可以”和“要”,一肯定一否定,故只有B项能符合这种要求。)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C[先分析内容与情境。自然景物为什么会美?究竟美在何处?这是集中一个问题步步深入的发问,符合表达逻辑。特别是后面“对于这个问题”中“这”指代的是前两问中的内容,这样就更应该是对同一个问题的发问了。而A、B两项内容与前面一问无关;D项内容实际上也岔开了话题。]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A、自然景物真的无知无情么? B、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自然景物究竟美在哪里? D、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D[把握整个语段的内容倾向,则可看出分号所标明的层次内的内容前后两句之间在语意上属对比关系,只要把握这一点,则可选出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