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7840字。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单元测试高二语文试题(1)【新人教】  命题范围:必修5第一、二单元
  全卷满分150分,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p;科&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家的“假性影响”
  当我们说到某个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前提应该是这个作 家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因为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所以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在文坛上广为人知后,仍能“继续”有作品问世,仍能“不断”以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这是可持续写作的最基本的含义。
  所谓“继续”、所谓“不断”,当然不意味着每月、每季、每年都必定推出新作。“十年磨一剑”也是在可持续写作,甚至还是更值得信赖更值得尊敬的可持续写作。也许有人会说:“十年磨一剑”算是可持续写作,那么,“一生磨一剑”算不算?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写出一部优秀之作,难道不是比那种用一生的时间制造大量平庸之作的人更值得称道吗?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去经营一部作品。只要这数十年间他的确是处于一种文学性的“经营”状态,就应该认定,这种状态也是一种可持续写作状态。
  如果可持续写作可以是一种不考虑质量的写作,那所谓“可持续”,就是一件太容易的事,谈论这样的事情也就毫无意义。因此,当我们谈论作家的可持续写作时,是把平庸和蹩脚的持续写作也作为一种问题来看待的。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至少在文坛上广为人知的作家,人们对之的期待是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如果很快就销声匿迹,人们对之的反应是遗忘。如果不断写出些平庸和蹩脚的作品,人们对之的反应是失望。
  曾经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而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这原因也不止一种。当我们从可持续写作的角度考察这样的作家时,那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就会再度进入我们的视野。而并不是所有曾经产生影响的作品都经得起时过境迁后的再度审视的。导致一部作品产生影响的原因,既可能是文学性的,也可能是非文学性的。如果一部作品完全是或主要是因为非文学的原因产生影响的,那这个作家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文学的意义上,当 初的影响本就是一种“假性影响”。这部作品并没有显示出这个作家有可持续写作的文 学才华 ,而人们对之寄予的可持续性写作的期待,本就是出于一种错觉。在当代,这种因“假性影响”而让文坛内外人士对其抱有希望而最终又令众人失望者,细数起来,其实是很多很多。
  1.下列对作家“假性影 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某位作家的最初影响完全是或主要是因其作品中非文学的原因而产生的。
  B.某位作家曾写出过有影响的作品,但很快就销声匿迹或再也写不出有影响的作品。
  C.某位作家并没有杰出的文学才华,其作品只是因媒体的炒作才产生了影响。
  D.某位作家成名后,人们普遍对其产生的一种将来还定能再创作出优秀作品的期待。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家的可持续写作”的一项是  (    )
  A.某位作家成名后仍能凭其新作支撑和证明自己的作家身份。
  B.某位成名作家每隔一段时间即有力作推出并产生新的影响。
  C.某位作家虽未有作品问世但一直处于文学构思之中。
  D.某位成名作家“十年磨一剑”或用一生时间完成了一部优秀之作。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家成名后虽也不断有作品推出,但质量不高,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写作。
  B.作为一位成名作家,只有继续写出有影响的作品,才能不被人们遗忘或是不令人失望。
  C.对最初产生影响的作品的再度审视是考察某位成名作家昙花一现原因的惟一 可靠手段。
  D.从当代文坛来看,作家的“假性影响”并不是一个极为个别的现象,而是比较普遍。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 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