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小题,约10200字。
西南师大附中高2011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2010年9月)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第1至11题为选择题,33分;第12至21题为非选择题,117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第II卷规定的位置。
2.答第1至11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2至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直接书写在第II卷试题卷上。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第II卷一并交回。第I卷自己保留,以备评讲。
第I卷(选择题 共33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
A.蒙头转向 蒙昧无知 蒙冤受屈 蒙古 B.曲径通幽 曲高和寡 曲突徙薪 曲直
C.漂洋过海 漂洗衣裳 作风漂浮 漂亮 D.蔓菁遍野 蔓草难除 顺蔓摸瓜 蔓延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精粹 铮友 唇枪舌剑 原形毕露 B.诡秘 座谈 防危杜渐 天随人愿
C.就绪 璀璨 殒身不恤 九州风雷 D.装潢 敲榨 既往不咎 禁若寒蝉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这里领导的作风亟需改变,因为他们对取得的成绩宣传不遗余力,对存在的缺点却讳莫如深,不愿意深入检查反思。
B. 学者何满子知识渊博,满而不溢。他的杂文,往往以小见大,浅中寓深,尖锐犀利,一语中的,时有佳句照眼,耐人寻味。
C. 李零在其新作中指出,孔子是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
D. 国家大剧院选择剧目的标准是艺术性、经典性,所以话剧《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风格会依照欧洲话剧朴实规矩的风格,不会有载笑载言的花哨场面。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嫦娥一号”卫星首次拍摄的“中国第一幅月图”,图幅宽约280公里,长约460公里,面积相当于湖北省的三分之二。
B. 是司马迁,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C. 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D. “和谐世界”,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名词,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赞同和理解。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
A. 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咏夏景》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B. 电影《后天》的预言真的会成为现实么,持续的暴雪与全球变暖是否有关,全球气候是否面临转型?种种问题,随着雪灾难的发生,逐一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
C. 花要开成蓝色,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是花卉本身要有蓝色基因,使花青素类物质的一种——花翠素合成;二是要有能够使花翠素显现出蓝色的条件。
D.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6—8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