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20字。
【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
长亭送别
备课人:周娴
【教学目标】
1、感知把握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和形式。
2、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3、通过鉴赏感受理解人物的独特心理。
4、认识《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重点难点】
1、感知把握戏曲文学的体裁特点和形式。
2、通过语言鉴赏理解文章传递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戏剧的有关常识
一、导入新课
有人曾说:“爱情,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情,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二、作者及背景、文体介绍
文体介绍: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
他的兴起原因有如下:
1.元代市民经济的繁荣。因为战乱,大量农民破产,流入城市,促进市民经济的繁荣。
2.取消科举,大量读书人求仕无门,主动投身与戏剧创作。
3.因为战乱,各个名族兼收并蓄,宋杂剧和金院本以及一些少数名族文学作品风格相互影响,糅合,形成了元剧。
元杂剧的有关知识以及取得的成就。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通常外加一段楔子为一本
一折一套(“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一套一宫每折限用一个宫调
一宫一韵
一韵到底
一人主唱(旦本戏末本戏)
曲主宾白(抒情在曲述事在白)
4.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创作成就:王国维说元杂剧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宋元戏曲考》)
作者介绍: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作品介绍:《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zhěn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
《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gǒng,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张生无奈只能与莺莺分别,进京应试并中了状元,两人终成眷属。
相关内容介绍:《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这在元杂剧中是颇为少见的。全剧剧情,可参看课本题解)也是全剧最为脍灸人口听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接下来便是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并说考不取功名便“休来见我”,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此时此刻,莺莺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