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开放性试题的思考
江苏省海门中学 张迅
【内容提要】
开放性试题是现在课改背景下出现的新型试题,这类试题对学生的个性发挥、自主创新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也对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主观思维的训练提出要求。开放性试题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放开学生思维,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自主、创新、探索的个体意识的展现。
【关键词】开放性试题 个体差异 文本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文化、科技迅猛发展,这样的时代需要是富有创造精神、勇于开拓创新的新型人才。有人说:“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墙。” 这对语文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文的载体是文章,文章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力争做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
感悟是个性阅读的灵魂。感悟是由文字所指到能指的升华,是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的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悟需要表达的空间。
在一线的教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努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于是在众多的试题中,出现了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的出现也正反映了多元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的初步成功。考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向标准答案的“亲密接触”。学生的个体性的思维在开放性试题中得到了较好地展现。
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但是开放性试题是否就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地肆意表达自己呢?答案是否定的。开放性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更全面,更深入。
一、 开放性试题是思维领域的开放,是学生个体意识的表现舞台。
例如:2004年南京市中考试卷,《读“磨脑子”的书》一文中,第20题:联系实际,你认为文中的空格处还可以填入哪些“应该适当拒绝”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句式与上文一致。2004年徐州市中考试题,《拒绝句号》一文后,第19题:本文作者从一个枯燥的标点符号,引发议论话题,阐述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请按照这一思路,自选一种标点符号,展开联想,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2004年南通市中考试题中《坦然看生活》,命题人出了这样一题:文章的结尾深化了主旨。文中钓鱼人、纺织女工、扫地的老伯对生活的坦然态度都源于他们美的胸襟。从你阅读过的作品中,举出一个由于有了美的胸襟而活得坦然的例子。
这些试题都体现了开放性试题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意识,个体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个性差异的表现。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学生要结合自身的心理,生活阅历,对文本的认识等等,来真实地反映自我的思想。它们尊重学生的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自我表述过程。学生的潜在智能就会在这些试题所给予的广阔领域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中,并且通过对文本体验,结合生活实际的反思,获得深刻的情绪体验。“情动而后思发”,这样,就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思维的门扉。我们所看到的答案就是“色彩斑斓”的了!学生思维火花撞击出来的就不仅仅文字,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表达自己,表达思想,表达生活。
二、 开放性试题是以文本为载体的,是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查。
有了开放性试题,我们在为孩子们有说话的空间和领域高兴时时,却又发现个体的思想脱离了文本,脱离了试题所给予的方向,天马行空的答案中,有些就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东西。学生拿到开放性试题,不怕拿不到分数。因为他们从标准性试题中解脱,走向了广阔的天地。对他们来说。开放性试题似乎意味着随意涂抹几句文字就是自我思想的体现。因此,对开放性试题到底要考什么?怎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