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40字。
老房子(王振忠)
一、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更能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对身边事物的兴趣,丰富知识,探究世界的奥秘,
2、学生能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理解状物散文的一般特点,区别它与科学说明文的区别,提高自己对这类散文作品的鉴赏水平。
3、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状物的常见表现方法,明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这些表现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写作状物散文,体现出人与物的对话关系,清楚、明白而有情趣。
二、学习方法:文本研习法,课堂讨论法。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背景了解:
1、老房子:老房子在这里是特指徽州一带的皖南古民居,它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集中反了古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它伴随明清时期徽商演绎出“无徽不成镇”的传奇,成为我国建筑史上有名的一大流派。其中,黟县的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杰出代表,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在此类遗产上的空白,标志着徽派建筑以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珍贵财富。
2、作者:本文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王振忠所作,王教授主要从事历史人文地理及明清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他关注地域文化差异及区域社会之变迁,尤其专长于“徽州学”的研究,同时又擅长于学术散文随笔的写作,这篇《老房子》就选自他的学术散文集《斜晖脉脉水悠悠》。
五、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老房子》围绕徽州古老民居的历史、文化、审美、功用等方面展开了详尽的描述,全文共26小节,并有四处空行,自然分成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一4节),这一部分是文章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5一14节),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极为详细地介绍了徽州老房子的实用功能、审美价值和乡土文化等特点。
第三部分(第15一18节),这一部分主要写徽式建筑的不足之处。
第四部分(第19一23节),写老房子与时代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
第五部分(第24一26节),这一部分是承上而作,由前面的感叹,而引起进一步的感慨潜口民庄设者的一片苦心。
六、文本研习,小组共同讨论:
1、阅读第一段思考,为什么“潜口民庄”对作者而言,“从未激起过太多的兴趣”?
答:因为它是“人为集成的”,作者更看重的是“在荒烟蔓草的村僻之地看到一幢幢孤零零的老房子”,是“那种独特的风致”。然而作者也能理解“对于老房子,人们总是交集着种种复杂的情感”,它们是历史与乡土文化的见证。
2、阅读第二段思考第二段从哪几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徽州老房子的特点的?
答: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乡土文化。
3、徽州老房子有哪些实用功能?
答:(1)御雨。防止雨水的侵蚀,皖南一带雨水充沛,所以房子的防雨功能是不可少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