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14张。附带文字教案稿。《铸剑》讲义
  一、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铸剑》选自《故事新编》。所谓《故事新编》,关于“故事,鲁迅说得很清楚,“故事”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神话、传说以及古代典籍里的部分记载。
  《铸剑》的故事原型眉间尺复仇的传说在魏曹丕的《列异传》、晋代干宝《搜神记》都有记载。其实故事的原型还要更早,根据《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吴地记》等历史记载,干将为吴人,与妻子莫邪铸成雌性二剑,献给了吴王阖闾。历史记载到了《列异传》和《搜神记》演变成了一个复仇的传说,铸剑变成了故事的起因。传说具备了武侠的特点,如复仇的情节,救人困厄的侠客,剑。
  鲁迅先生在《铸剑》中又增加了更多的武侠小说的要素,如善恶对决的情节,三头大战如同三个武林高手在比武,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使这篇小说读起来更像一篇武侠。
  但是鲁迅先生并不是要讲一个古代的武侠传奇。而鲁迅先生对这些故事采用的方法,在其《故事新编•序》中就说得比较清楚:“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所以实际上古代典籍中的记载提供了鲁迅创作的素材,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即“取一点因由”,而“随意点染”,则是他的中心,是创作,是“新”之处。鲁迅在古代神话、传说、典籍里注入自己所处时代的精神,注入个人生命体验。所以通过对小说和古代典籍记载的比较,我们就更能清楚地理解鲁迅先生的这篇《铸剑》。
  二、小说情节的“新”
  《列异传》《搜神记》的记载提供了一个复仇的主题,这一主题,是鲁迅先生所喜欢的,在散文诗集《野草》中就有两篇的题目就叫“复仇”。 如在《野草 题辞》中所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但是鲁迅的复仇不同于武侠小说的复仇,武侠小说讲的是个人的恩仇,在鲁迅并不是狭窄的恩爱情仇,而是大爱和大憎恶的纠缠,哪怕是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极具个人恩怨的故事经过鲁迅先生的创作,都具有了时代的意义,那似乎不再是某一个人的复仇,而是一个时代,整个社会的仇恨与复仇。
  小说的情节为了突出这个大复仇的主题,鲁迅先生进行了大力地“点染”,即创作。
  首先,复仇的起因是楚王杀干将,为什么楚王要杀这位历史上著名的铸剑师?《列异传》说“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三年乃成。剑有雌雄,天下名器也,乃以雌剑献君,藏其雄者。……及至君觉,杀干将”《搜神记》中的记载:“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杀之。……王大怒,使相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即杀之。”干将延误和欺骗,导致王杀了干将。眉间尺复仇,是子报父仇,这是个人恩怨,是个人的仇恨,很难讲清楚绝对的对错。
  而在《铸剑》中鲁迅先生写道“大王是向来善于猜疑,又极残忍的。这回我给他炼成了世间无二的剑,他一定要杀掉我,免得我再去给别人炼剑,来和他匹敌,或者超过他。”大王杀掉干将,是一个极端残暴的专制统治者的正常举动,他要永远做那个第一,天下唯我独尊,他决不允许有人匹敌,甚至超过他,他用这种方式来防止自己被推翻甚至消灭的一天。小说第二章对王的外貌的描写:“正中坐着一个穿画衣的胖子,花白胡子,小脑袋;腰间还依稀看见配着和他背上一样的青剑。”小脑袋显其奸诈,穿绣花衣服,胖子,又看出他的荒淫享乐,随时背着青剑,可见杀人太多,仇家太多,又看出他的警觉和残暴。鲁迅先生的描写表露出一种憎恶。又如小说中的宴之敖者的歌“彼用百头颅,千头颅兮用万头颅”,为保住自己一头颅,王杀人如麻。而杀人对他来说就是游戏,当宴之敖者说他的把戏是一个孩子的头,用以消愁解闷,王大声命令说:“玩来!”生命在他不过是玩意!所以在小说中鲁迅先生没有用楚王,而一律采用“大王”“王”“国王”的称呼,可见王具有象征意义,是所有现实中暴政的象征,居于统治地位的黑暗势力的象征,那么眉间尺和宴之敖者的复仇就不是个人情仇,而是抗暴,是对所有以他人的死和痛苦来维系自己权利的专制者的反抗。
  情节的展开是眉间尺的复仇被王知晓。典籍中的记载是:“楚王梦一人,眉广三寸,辞欲报仇。”(《列异传》)“王梦见一儿,眉间广尺,言欲报仇,王即购之千金。”(《搜神记》)而《铸剑》中则是:“有人告密,你的仇人早从东门还宫,下令捕拿你了。”如果是梦,则王后来一见眉间尺的头就会认出,就不会有三头大战这样的高潮,同时鲁迅这样铺垫情节具有深意,鲁迅先生要借古代的传说曲折地演义当时的现实,他的命意不在古,而在于今。也就是他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的现实中的抗暴者、革命者的悲剧,勇士大都不死于敌手,而是死于告密者,曾经的亲密战友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