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80个字。
《芦花荡》说课稿
说课人:周宏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课《芦花荡》。
一、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课文均以战争为题材,让学生获得对战争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芦花荡》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的作品,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就文体而言,《芦花荡》是一篇小说,通过对小说三要素的分析来组织整篇课文的教学,思路清晰,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接受。
二、学情分析
从现有的八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看,对小说的阅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这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味小说中人物生活、思考、憎爱和追求的依据与出发点。虽然学生语文素质良莠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但本文文字浅显,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再加上有一部分学生对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已相当熟悉或怀有深切的情感,所以课堂上应通过激趣促使学生保持浓厚的注意力。
三、教学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及学情分析,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②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情感与态度: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四、教法设计
1、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品读揣摩→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对话教学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这种对话并非师生间一问一答的简单操作过程,而是智慧火花的碰撞与融合、是愉悦氛围的分享与共处、是精神陶醉的呈现与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格的平等与沟通!
五、学法指导
1、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是学生感性认知文本的实践基础,是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渐进过程,也是教师发现学生聪明才智的不渴源泉,所以必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