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0090字。  新建二中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科目:高三语文     考试范围:  综  合  
  日期:2010年10月4日   命  题:  何继承 
  注意: 1、本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值为150分;
  2、考试前请在答卷纸上工整写上班级、姓名、学号;
  3、书写工整,用黑色水笔答题,保持卷面整洁。
  (以下为试题内容)
  第I卷(阅读题,共6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小题3分)。
  印章源流
  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中,发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都用青泥团包裹着,青泥团上有很清晰的凸起印文——车大侯家丞,这便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遗迹。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约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这种印章在春秋战国时也很普遍,称为肖形印。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书体演进阶段,在篆书盛行的时代,因为篆书字体的构成适宜镌刻,从而形成以篆书为主的制印传统,再加上印章制作的工艺特点,因而印章艺术又称为篆刻艺术。
  有人认为印章只是实用的符号,或不过附属于书画作品的点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苟同。印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生存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在先秦时代,礼乐信义的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印章曾被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中国的旧制是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钤记,其制度严明,秩序井然。帝王用玺的制度为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沿袭。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玉玺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
  我国唐代初期宫廷就建立了收藏艺术品机构,凡经皇帝看过的收藏品,都加盖“贞观”年号印章,作为内府收藏的记号。此后相继沿制,收藏鉴赏印逐渐形成专门的印种,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的过程中,收藏印转为匠心经营的艺术创作,对促进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元代是文人画形成的时代,文人画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流行在绘画作品上加诗文题跋及钤盖作者姓名、字号、别号及诗词格言印章。
  明清以后,石质印材的发现为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书法家、画家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契机,也因此推动了篆刻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形成。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行于市面的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故,或直抒胸臆。艺术印章是明清篆刻艺术繁荣的标志,明清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篆刻艺术的同步发展。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肖形印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常见,它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B.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印章篆刻艺术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艺术价值。
  C. 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的过程中,收藏鉴赏印逐渐成为专门的印种。
  D. 印章发展到明清,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文人雅士个人的情趣和审美追求。
  2. 作者认为不应该把印章当作“雕虫小技”,下列不能成为作者理由的一项是(   )
  A.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年前的商代。
  B. 先秦时代,印章曾被作为信物和人物风采的标志。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严明、秩序井然的体现。
  D. 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
  3. 下列不属于篆刻艺术发展所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的一项是(   )
  A. 在篆书盛行的时代,以篆书为主的制印传统形成。
  B. 唐代收藏鉴赏印的出现,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C. 元代文人画形成,流行在绘画作品上题跋及钤盖各式印章。
  D. 明清篆刻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标志着篆刻艺术的繁荣。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秦攻赵于长平       《战国策》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①,引兵而归②。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新从秦来③,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攻,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诚不知秦力之所不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楼缓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楼缓之言告。虞卿曰:“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