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实验中学 语文组
教学目的:
1、 解决本单元教学要求——段篇质疑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2、 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探讨作者如何选材组材为中心服务的特点。
教学重点:围绕学生课前质疑的问题展开讨论,以便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教学难点:作者文章中蕴涵的深层思想。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评述。
教学步骤:
一. 课前3分钟“介绍”。学生介绍《小王子》及作者,点评。
二. 复习前一节课相关文言常识。(出示幻灯片)
1、字音:
罔不 贻 八分有奇 衣褶 矫首昂视 不属 锥髻
虞山 篆章
2、 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明有奇巧人 特别手巧
罔不因势象形 无不 模拟(如 象形字)
石青糁之 涂
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珠可历历数也 清清楚楚(如“历历在目”)
其船背稍夷 平 (“化险为夷” 的“夷”为“平安”)
钩画了了 清清楚楚(今有“清晰明了”)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3、 比较多义词的用法:
为宫室/ 中轩敞者为舱/ 为人五 (刻——是——刻有)
能以径寸之木/ 以至鸟兽、木石 (木头——树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长约八分有奇 (特别——零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边——正,如“端正”)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大约——可以)
能以径寸之木/ 闭之/ 石青糁之/ 左臂挂念珠倚之 (的——窗——涂——左膝)
4、 找出句中通假字。
长约八分有奇 “有”同“又”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诎右臂支船 “诎”同“屈”
三、新授:
前边我们扫除了字面障碍,简单明确了本文总分总结构及主体部分以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为顺序的说明顺序,也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苏轼及其《赤壁赋》,今天我们来讨论同学们段篇质疑中提到的几个问题:(幻灯片显示)
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再写船头?引用苏轼《赤壁赋》语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态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最后一段似乎跟主题无关,可否去掉?
4、本文似乎是一篇简单的说明文,好像没表达什么更深的感情,是这样的吗?
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来看问题1——作者为何先写船舱后写船头?(同桌讨论)
学生:思考,但一时没有答案。
老师:齐读一下课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总结一下作者笔下的核舟特点:
学生甲:小巧
老师:学会从文本中找有代表性的词语来表达
学生:奇巧、灵怪
老师:为什么说它奇巧、灵怪?
学生:那么小一个核舟,刻了那么多人和物。
老师:请同学们边看核舟的图示(幻灯片显示),边思考——核舟的大小(长八分有奇,八分,不足3厘米,高两黍许,即两个黄米粒高。这么小的一个空间内王叔远刻了什么?
学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蓬;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三十有四。
老师:是不是刻画东西多,刀法精细就可以称为“灵怪、奇巧”?
学生:摇头,但不能说出所以然。
老师:雕刻出来的材料多但不能说明精,充其量只能说明他技术高超而不能说明他艺术性强。如果作品缺乏主题也就缺了灵魂。大家看核舟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苏轼泛舟赤壁
老师:王叔远赠送核舟时明明确确告诉作者雕刻主题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那他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猜测出来的,他用了一个“盖”
老师:根据呢?
学生:船舱部分对联的描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句子是《赤壁赋》中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