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940个字。

  小巷深处
  教学目标:
  1、揣摩通过外貌、动作、心理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以人物情感的变化组织文章的方法。
  3感受母爱、感悟亲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我”对养母和家的感情变化过程。
  2、对文章的反复朗读,感受亲情,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从而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难点:认识细节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文章脉络;
  2、掌握“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过程。
  一、导入:(从母爱的主题导入课文)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创设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共鸣。对母亲的歌赞与美颂是永恒的主题,这是一首女儿献给母亲的歌(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正如歌中所唱: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您的腰身倦得不再挺拔,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妈妈相信我,女儿自有女儿的报答。母亲的一片深情,儿女总不能一一明了。而儿女终会长大,终将懂得母亲的心。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一位小巷深处走出的女儿诉说的心曲。
  二、初读课文:
  1、扫除文字障碍。
  瘦瘪叩击哽咽黝黑憧憬揶揄执著
  2、从课文中找出表现“我”前后情感变化有哪些变化,并说说这种变化的原因。
  明确:
  9段:满足,自豪
  11段:沉默,回避,厌恶
  12段:摆脱
  15-16段:淡忘,隔绝
  28-30:悔悟,回归
  变化的原因:幼年时纯真、长大后虚荣、最后幡然醒悟。
  小结:“我”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文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9)小时候“我”与养母相依为命,“我”对简单生活的满足,以及对养母的依恋。
  第二部分(10-16)“我”长大后,为有一个瞎眼母亲和一个贫穷的家而感到难堪,对养母的感情起了变化。
  第三部分(17-30)“我”为母爱感动落泪,为自己的虚荣、无知而羞愧自责。
  3、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这是一个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