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50字。

  读懂诗歌
  四川省邻水县第二中学刘燚
  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前提。
  读懂诗歌,是指能理解诗歌的词语、诗句,知道诗歌所写的内容。而诗歌内容往往是丰富的,词句是不能望文生义,先入为主的。以一般性的或者简单的意思去理解诗歌,往往导致对诗歌的误解。
  理解诗歌从以下几点入手:
  1、 知其类型每首诗歌都有一个确切的主题:赞人颂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感怀或怀古伤今。读诗首先应该根据内容知道所读诗歌的类型。
  如读王勃的《咏风》: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读后知道这是咏物诗,或说是托物言志诗。由此深入分析:
  诗的前两句写初秋时,凉风习习生起,吹散林壑中的浊热,让人顿觉清爽。诗人沉醉于其中,冷风啊,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贵还是低贱,你都遍施恩惠,平等普济,令人敬佩,使人快意。
  诗的三、四句言丝丝凉风驱散了涧谷飘浮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缠绕的雾霭,犹如精灵般使山间人家重现,将明朗清爽带给人间。“驱”、“卷”、“寻”、“出”等用拟人手法,把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将风描绘得栩栩如生。
  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她来来去去虽无形无迹,却慷慨惠施,不遗余力,行止仿佛一个有情有意之人。诗人激情高涨,张开双臂,似要拥吻这勤奋而高尚的风。全诗以风喻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有情”二字,画出风的独特性灵,惟妙惟肖。
  诗的结尾两句承上面写其加林壑以清爽显“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听,夜半更深,万籁俱静,风又为歇息的人们不辞劳苦地吹起悦耳的松涛,奏出雄浑的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极力赞美“凉风”的高尚品德和勤奋精神。诗人少有才华,壮志难酬,这里以风喻人,借物抒怀,抒发他积极进取的情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意远含蓄,余味深长。
  读诗先从整体上知道诗歌类型,把握诗歌主题,理解内容、分析手法就容易了。
  2、 明白词意读懂诗歌就要明白诗句的意思,关键的词语要有“全局”意识与前后联系意识,应用上下文中的信息,准确理解诗句。如王勃《咏风》中的“我”“君”,联系全诗可知,它们是泛指所有的人,不是特指某人。读诗遇到关键的词语(或者说不懂的地方),联系全诗前后的内容准确理解诗歌。
  又如(09年广东卷)杜甫《月》诗中第二句“春来六上弦”如何理解?
  月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