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150字。

  光明中学2009—2010年高三复习备考
  古诗词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学案(教师版)
  编写  罗孝平           审核  甄怀东
  【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鉴赏法、练习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懂诗歌
  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
  知识——读懂——鉴赏——表述
  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
  3、读懂的作用
  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
  1、明白表层意思
  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3、试试身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高考卷)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对译:细雨蒙蒙,丝丝如织网,想网尽满眼的春色,却见黄昏中,雨打落花,满地狼藉。往日门前的喧闹车马,如今已经不复存在,我这里已是门可罗雀,独自在幽明的鸟声中掩上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
  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回顾思考:请说说你解答的依据。
  依据1:意象: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象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依据2:细节: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依据3:标题和注释: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为一首即景抒情诗,从注释来看,诗人是在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的背景下创作的,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
  4、操练起来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解说大意:
  (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
  三、如何读懂诗歌
  (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
  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如上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均为诗人泛舟所见,描述时可作上述补充。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如“留醉与山翁”一句就是因为格律之需要而做了倒装。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4、当堂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
  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