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610字。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杜甫
作者:天津新华中学廉朝lianchao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王昭君、杜甫,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根据提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整合、梳理信息,归纳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整合信息,自主与合作探究问题并归纳答案。
三、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诗人内心情感,站在历史高度认识问题。
四、教学设想:
常规教学中,既然教师也是借助各种参考资料而“搬运”他人的解读,那么当然也可以由学生直接获取资料,自主探究并整合信息,进而主动获取知识。或许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让学生动起来,而不是循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进入一个又一个“陷阱”。这节课教师提供素材,充任组织者的角色,学生整合已有信息做研究者,根据老师提示和指导来完成学习。力求通过这种形式的探索,由传统的“学生接受感悟”教学模式向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探索”模式转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请问大家一个小问题:“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形容什么的?(四大美女)其中“落雁”是谁?(王昭君)是啊,尽管柔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当一位饱含忧郁的诗人将她融入自己创作的诗歌中,那苍凉悲壮的意境,那感人至深的情绪,却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2.教学流程:
(1)自主探究:结合文本信息,归纳杜甫与王昭君的生平有哪些相似点?试着说说杜甫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素材提供:
关于杜甫
唐玄宗天宝五年,杜甫(-770)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后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诗集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关于王昭君
昭君选秀入长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