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设计
皖肥西丙南中学 张小军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学习古人按一定顺序说理论事的方式。
2.掌握文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诵读品味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诸葛亮怎样提出自己的策略?
2.诸葛亮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策略?
(解说:语文学习的目的,不应仅仅停留在“知”的基础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提高能力,学以致用。通过本文学习,指导说理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自读程序】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亮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