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10个字。
河大版九年级上语文《马说》学案3
教学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课文寓意,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现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理解课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1、故事导入。2*4:12
述:同学们请看屏幕,屏幕上画的是什么?(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一马平川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
同学们听说过“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投影出示)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相信学习本课,大家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一定会有进一步的认识。(投影出示、板书课题)
2、文体简介。1*4:13
述:首先,我们先解题,了解什么是“说”。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注重文采,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3、作者和背景简介。2*4:15
述:我们再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投影出示)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早孤,由嫂抚养。刻苦自学。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4、明确学习目标。1*4:16
述:今天,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投影。(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⒈流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⒉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⒊理解课文的寓意,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实。
二、学生一读课文
述:这个目标怎么实现呢?那要得靠大家自学,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投影出示内容)
1、应注意读准下列字音。2*4:18
伯乐 祗辱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外见 邪 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