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30个字。
《社戏》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了解围绕主题选择材料的方法。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心情的方法以及运用景物描写来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内容丰富,篇幅较长,结构也较复杂,真正写“社戏”的内容不多,而文章却以“社戏”为题。如何正确把握本文的主题,理解围绕主题来选择材料,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要很好地、准确地对本文作整体把握,必须理清文章的脉络,弄清各部分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懂得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这些是学习本文的重点。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文篇幅较长,结构较复杂,如何把握主题,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围绕主题选择材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童年生活的图画。
用富有启发性的导语,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上来。
设计特点:
①训练运用工具书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自读的良好习惯,必须通过课堂训练得以强化;②“粗读”别于“精读”,主要要求初步掌握课文内容,对课文的主题作初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下面的深入学习、领会;③互相交流、探讨,是学习中的一项很重要的素养,应加强训练与培养。提供相关材料,有利于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主题。有条件的应发动学生自己获取有关材料来进行学习,此处作一布置,引导学生课外寻找资料,也是很好的一种处理方式。
首先,粗读课文,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
(1)查工具书,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理解主题,对文中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
最后还要提出问题全班交流,把你精读课文后对课文的认识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粗读课文,我们做得很好,大家提出的问题暂时放一放,随着进一步学习,看看能不能解决。
下一步,我们要细读课文,有必要一起来了解下面有关背景材料。
[多媒体镜头1]
①什么是“社戏”呢?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
②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在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作者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