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600字。

  诗歌鉴赏之情感把握教学设计
  泰州三中 孙粉
  一、教学目标:
  1.体味古代诗词的思想情感
  2.探寻把握诗词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并利用所学方法准确把握诗词情感
  三、教学难点:
  准确并全面把握诗歌的复杂情感、情感变化、情感思路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练习
  1.课前检测
  阅读张籍的《节妇吟》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节妇吟
  唐•张籍
  ——寄东平李司空师道①
  君知妾有夫, 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②。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③执戟明光④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注:①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曾邀张籍以扩充自己的势力。  ②红罗襦:红罗短袄。  ③良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④明光:本是汉代宫殿名,这里泛指宫殿。
  答:
  二、导入
  师: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她总在字里行间召唤人性的真善美。古诗歌渗透到了我们成长的每一阶段,从呀呀学语时跟母亲背诵“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到求学阶段接触的《诗经》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所以很多同学也会活学活用,“考试——问君能有几多愁”、“下课零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作业——千朵万朵压枝低”、“批评——风刀霜剑严相逼”…
  师:可是谈到考试中的诗歌鉴赏,大家的感受是“爱她不容易”呀,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一节课和大家共同探讨诗歌鉴赏中的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作业问题诊断
  生:这首诗歌描写了一位已婚女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
  教师提示:
  1.作者——唐•张籍(唐代著名诗人,韩愈门生,历任国子监助教、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
  2.副标题《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3.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其势炙手可热。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
  (学生分组讨论)
  这是一首具有双层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师:张籍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很好的利用了诗歌表达情感的多元性。
  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四、合作探究
  基本方法
  1.读题目。
  2.看作者。
  师: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所以,爱国忧民的杜甫可以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雄浑悲慨;
  内向温婉的李清照就有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绵密悱恻;曹操横槊赋诗,《观沧海》慷慨悲凉.
  提醒学生注意:“知人论世”的前提:
  (1)教材中学过的诗人。(2)熟悉的诗人。(3)注释中提供了介绍或背景的诗人。
  3.寻找情感载体
  特别关注:
  (1)动词、形容词(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正是客心孤回处”)
  (2)修饰语(如“枯藤老树昏鸦)
  (3)特殊词(叠词、拟声词、颜色词)
  如颜色词——暖色调“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冷色调“冷漠低沉、孤寂凄凉”
  五、师生互动
  1.对单一情感思路、细节分析:
  归自南阳(李昌祺)
  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问: 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4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