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有教案,约1510个字。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公开课教案
课题:《风筝》
授课:谢青
班级:七(4)
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教学过程
一、听读课文,找出文中抒发“我”感受的语句,体会这种感受生成的原因,感知课文内容。
感受:悲哀原因:
提问:
课文围绕风筝,顺着我的感情变化,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复述课文内容:
写了“我”不许小弟放风筝并毁坏小弟的风筝,明白错误后寻求小弟宽恕而未得的事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