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创建性思维培养
曹桥中学 胡芳华
[内容提要] 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但是独立并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日益更新的社会对阅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创建型思维的培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学生能否顺利地进行学习,“首先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而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因此,努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独创、建构的阅读能力是使他们成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独创 建构 合作 质疑 

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凝目注视一幅绘画,聆听一首歌曲,我们往往会发现这么一种现象:明明是同一部文艺作品,但是读者(观众、听众)的感受与评价是不一样的。人们时时为作品的主题、内涵、艺术风格乃至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出五彩缤纷的争执与歧见。这就说明文艺创作由于接受者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评判。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学史教授、文艺学家H.R.尧斯正是据此现象认定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由作家独创的,而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和完成的,而且他认为读者不仅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他宣称:“在作者、作品和读者这个三角形中,读者不只是被动的一端、一连串的反应,他本身还是形成历史的又一种力量。”这就是1967年尧斯发表的《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一文的重要理论观点。这篇论文的发表也是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的批评方法的宣言。长久以来“作家——作品”二位一体的批评模式,终于被“作家——作品——读者”的三位一体的批评模式所替代了,尧斯的“宣言”从七个方面对接受美学理论作了全面详尽的论述,贯穿其间的核心便是“读者决定一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尧斯的“宣言”将读者——接受的主体抬高到“君临一切”的地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倘若能够适当地借鉴和利用接受美学理论中的些许观点和方法,用于强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特别是用来指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提高其独创的阅读欣赏能力,从而为初中语文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学习也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源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学习者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三年来,我将接受美学与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于指导语文阅读教学,尝试创建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间的互相激发与合作,课内外知识的相互补充来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创建型阅读学习。

一、 尊重主体意识,提倡阅读的开放性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对象是开放性的。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以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拨动读者的心弦。编入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经典名作往往蕴涵着作者强烈、深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很难用单一的主题来概括,只是许多时候教师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突出地讲解一下重点与难点,侧重对某一思想、某一艺术特色作比较详细的分析或探讨。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课堂教学所涉及的内容只是课文的重点之一而已,决不能以此来代替课文的所有内涵。比如,课文《愚公移山》是通过“移山”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而有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不移屋?为什么不凿山洞?凭什么让子孙后代都要挖山?当大家都围着“移山”与“不移山”两个观点打转转时,他却能跳出这个圈子另辟蹊径,提出“移山”还是“移屋”、“挖山”还是“凿洞”、祖辈的“权威”与子孙的“盲从”等问题。由此可见,学生对课文中问题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教参更丰满,更具多彩性,也更具说服力。因此,阅读活动中需要教师不断地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不把教参捧作圣经来教学生,让开放的课堂飞扬学生开放的思维。经常这样让学生在充满质疑的氛围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将越来越宽阔。当然,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在进行阅读活动时也不可一味胡乱联想,东拉西扯,信口开河,离题万里;而是要基于课文,基于事实本身来分析问题和理解作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