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的势与导
兰溪市城南初中 f傅永福
内容提要:
本文着重论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势”的营造,并顺便论及如何利用这种“势”对学生加以引导的问题。关于“势”的营造,笔者认为: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营造“势”的前提和保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适当的表情和手势是营造“势”的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善于创设诱发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课堂情境,是营造“势”的关键和触发点;根据课堂不同文体的不同课型的特点,因“文”因“课”制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是营造“势”的基本途径。“势”是“导”的基础,“导”是“势”的必然,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导”的时机,要讲究方法技巧的运用,要注意对问题进行拓展和延伸。
主题词:
教学 势 导
师:圆明园是谁烧的?
生:圆明园不是我烧的。
这是在一本日历上看到的一则笑话。乍一看来,这则笑话似乎是在讽刺这位学生历史知识的一窍不通,细思之,它又何尝不是在讽刺这位教者?我们不妨把它的内容充实一下:一位教师板着冷峻的面孔站在讲台上发问,讲台下,学生忐忑不安,如临大敌,唯恐被老师点到自己的名字;一位学生不幸被点中了,以为老师又在追问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忙不迭地辩解“圆明园不是我烧的”。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与类似的这种压制学生自主性的刻板的课堂教学并不少见。诸如:课堂提问时,学生诚惶诚恐,惊魂难定;课堂讲授时,言者谆谆, 听者藐藐;课堂讨论时,学生缄口不语,鸦雀不声;课堂作文时,学生抓耳挠腮,不知云何。这无疑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在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把学习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变为学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就要善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有利学生学习的良好的“势”,因“势”而利“导”之。这里的“势”指的是学生授受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趋向;这里的“导”指的是在学生乐于接受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趋向上的教师的引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和利用学生的这种趋向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有效地启动学生思维的马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就自己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着重谈一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势”的营造,并顺便论及如何利用这种“势”对学生加以引导的问题。
首先来说“势”。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势”的营造不是弧立的,它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诸如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师生之间的感情,教师的教学技巧和对教材的把握,学生对课文的情感认知等等都与“势”的营造密切相关。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营造“势”的前提和保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的一切困惑和失败的种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这是教师和儿童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的。”①我们要使学生乐学,就必须善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师生共同参与和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因为它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悦,学生能畅所欲言,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呆板单调的课堂气氛会给学生一种惧怕和压迫感,学生自主性受到压制,参与意识下降直至消失,这就直接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失败。
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不单单在于教师教学技巧的娴熟,还得益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师生关系的融洽又源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鼓励和信任。教师了解、鼓励和信任学生,搞好师生关系,就为活跃课堂气氛打下良好的基础,又能使教师在上课时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节课的课堂设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二、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适当的表情和手势是营造“势”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
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言语的传送为媒体的教学活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易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