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50个字。

  《记承天寺夜游》备课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
  文/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寢,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本解读
  解读此文,有如下关节须得注意: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在苏轼的生活中,是处于哪一时期?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是谁?为什么苏轼“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说明他几乎没有犹豫,为什么他首先想到的是找张怀民?是偶然的吗?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很出色,但是,此句之妙,真的只在写景么?苏轼借景物,还要传递或暗示的是什么样的境界?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里的“闲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两个人是“闲人”?这句话展现的是什么样的哲学或人生思考?
  5.在今天的时代,苏轼的这种人生思考有什么现实意义?可以为学生的生命提供怎样的滋养?
  循着上述思路,我们尝试理解这篇文章。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后期的作品(几个月后贬谪生涯就结束了),在仅仅84个字的小品文中,便用10个字点出时间,而不是直接说“某夜”,显然是有意提醒读者注意背景。
  虽然被贬,但此时作者的心情却是平和的,所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欣然”自然有喜悦之意,但这种喜悦,却并非平常人欣赏月色的那种闲雅,而是在经历了贬谪生活的大风大浪,彻悟之后的一种平静,因此,并不能被常人所理解。所以,“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也就是说,这种“乐”,只有与张怀民分享,才能彼此默会于心。何也?因为苏轼与张怀民境遇相似,均是贬臣,性格相似,均心胸坦然,喜山水,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品格清高超逸。
  结果,“怀民亦未寢”,这当中有一层未道出的默契,但不可说明。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写景极妙,不止是眼前景,更是心中境。经过生活的磨练而清高之志不坠,有如清竹松柏,经霜而愈加空明。这是两人对生活之领悟。
  有此铺垫,自然而然地涌出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哪里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柏?只是少了这两个“闲人”而已。“闲人”者,略含自嘲:身为贬臣,不被重用,此一闲也;门庭冷落,旁人有意规避,此二闲也;心中不以为苦,了无挂碍,此三闲也。职闲、身闲、心闲,此之谓“闲人”。自嘲之中,又有清高孤傲在其中:月光之如积水空明,唯有“闲人”眼睛方可看出。而这一份对于月光的欣赏领悟,对于人生的坦荡自然、随遇而安的态度,却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