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70字。
《苏轼词二首》教学设计
十堰市郧西一中徐涛
【文本解读】
一、 写作背景:
人生不经几番风雨,便难彻悟。东坡一生多遭困顿踬踣,仕途几经沉浮。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一些文化小人搜罗苏轼的诗作,加以“分析”,罗织罪名,构成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遭逮捕、审讯,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满了事。这次磨难几乎要了他的性命,对他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劫后余生的东坡开始沉思人生的意义,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宋神宗元丰五年,时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的三月他去螺师店相田,途中遇雨而作《定风波》。时年七月他游赏黄冈城外的赤壁矶时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解读《定风波》
三年的谪居生活,长官同僚的厚待,乡野村夫的尊爱,亦能略略慰藉他那颗孤独受伤的心。东坡的心从刚被贬谪的绝望中逐渐苏醒,心态变得缓和、宁静,而《定风波》一词正好反映了这一点。全词是紧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主旨展开描写、抒情的。
此词之妙就在于,词人表面上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阴晴,但实际上却在写他所遭遇到的政治上的磨难,并从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遭遇些挫折与磨难,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保持乐观的情绪,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韧的意志,要相信骤雨急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当然,“也无风雨也无晴”之中也透露出佛教泯灭有无、超然得失、不牵忧乐,不著于怀的处世思想,但正是在这种思想和任运自在的人生态度的支撑下,苏轼才安然地度过黄州时期乃至惠州和最困难的儋州时期。他虽然每每都会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念头,但由于有豁然旷达的性格和超脱对待荣辱得失的态度,所以他也并未消沉下去,“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正是由于达观、豪放与超然的人生态度,使得他的词能经常超越一己之得失和现实之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提升了人生的意义。
三、解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代表。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气势恢宏,笔大如椽。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
上片重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
“人生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寄情山水,与自然合一,获得精神上的超脱,进入人生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与开头恢宏气势遥相呼应。所以我认为结尾也应以“大气”定位。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教学设想】
1、教学主题:两首词相对是独立的,如果孤立地分别去完成两首词的教学,会把一节课生生地分成两半,课堂的完整和流畅就被破坏。所以我就深挖教材,找到两首词的共同的思想特质——旷达,作为主题把两首词串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