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诗歌赏析课件,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便于使用。含配套教案,约5300字。
苏轼词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能力目标:体味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感受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
情感目标:感悟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重点难点:
1.重点:用文学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2.难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近苏轼: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在文坛上号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又是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三、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文中难懂字、词的读音、释义,并背诵课文
四、课文研讨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明确: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