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00字。
201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命题解读
厦门第六中学杨书松
2010年18套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的命题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略有变化。
从分值看,各套试题考查的平均分值为7.8分,重庆、福建、江西、天津、浙江5卷保持6分,大部分试卷设题为7—8分,江苏卷是10分,新课标全国卷和辽宁卷为11分。从体裁看,有10卷选材为近体诗,其中五律和七绝各为5卷;5卷为词,古体诗2卷,散曲1卷。
从题材看,有咏物为主的全国1卷《咏素蝶诗》,有抒情为主的全国2卷《梦中作》,有写景为主的辽宁卷《雨》;有边塞诗,如新课标全国卷《雨雪曲》和安徽卷《岁暮》;有怀古诗,如湖北卷《鹊桥仙•七夕》和山东卷《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有送别诗,如江苏卷《送魏二》和江西卷《送人归京师》;有寄情田园的福建卷《访隐者》,有寄托相思的广东卷《望江东》,有即事感怀的上海卷《【越调】平湖乐•尧庙秋社》。
从命题的考查点看,试题设置角度都比较小,切入点明确,重在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具体阐述如下:
一、即事缘情,分析主旨
大部分诗歌鉴赏的考查,都会有一个小题,引导考生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评价作者表达的感情。常见的设题方式为: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何种情感。如全国2卷第(1)题: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北京卷第②题: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湖南卷第(2)题: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天津卷第(2)题: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辽宁卷第8题: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答这类试题,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品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二是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三是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四是诗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通常答题模式为: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二、分析技巧,领悟效果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是高考中常见的考查角度。此类题目的设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提问: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二是变相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如全国1卷第(2)题: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安徽卷第9题: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广东卷第(2)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湖北卷第(2)题: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天津卷第(3)题比较鉴赏: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表现手法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高考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有六种:对比衬托、各种修辞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及观察角度的变化。答题通常遵循三个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一词领全诗,炼字显精妙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试题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类试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者变化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