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六年高考话题作文回眸
424100 湖南省汝城县一中 袁利盛

  话题作文是高考作文的又一次革命。自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到2004年高考的15个作文题,绝大多数是采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形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走向。我们在分析近六年来高考话题作文的特点时发现,话题作文“开放中有限制”,它内容宽泛,它关注生活,它彰显人文,它张扬个性,它强调思辨,它追求创新,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充分体现。
  一、 关注社会热点
  高考作文命题虽然不强调切近社会热点,但它总是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或折射出时代发展的风貌,或留有清晰的时代印记。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一话题显而易见地承担着突破习惯性思维禁锢的任务,这和当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显然是针对当时的信任危机日益加剧的现实而设计的,抓住了“以德治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开展这些重大主题。2004年高考上海的“忙”,从一个侧面捕捉到了时代的特点,在讲究快节奏、高效率的今天,人们个个都在“忙”!小至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眼前是忙在考场;大至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 广东省的“语言与沟通”,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又符合广东是方言区需要大力推广普通话的特点,结合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推广普通话征文、演讲比赛活动积累的素材,大部分考生都有在语言交流中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湖南省的“家庭教育”,意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教育,特别是正确分析和评判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些话题都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精神。这些话题,对于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世界,关注大事,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彰显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养、体现人文精神是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目前课改的方向。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六年来的高考作文,人文精神是其主要依托。2001年的“诚信”,触及了中华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道德中最核心的规范--诚实守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则要求学生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义与利等层面作出正确的选择;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切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评价性心理的痼疾,引发考生乃至全社会的深入思考;而2004年高考作文更是以“人文性”为切入点,推动素质教育,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例如,福建省要求以“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亚、桑提亚哥”等历史人物、文学形象为话题作文,别出心裁地将作文与学生的历史、文学修养联系起来。面对这个话题,那些整天淹没在题海中,把读书看成耽误时间的考生一筹莫展,而那些文化积淀深厚的考生则如鱼得水,这种符合新课标精神的命题思路,将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江苏省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文学色彩浓厚,具有强烈的人文气息,考生可以根据话题挖掘山水中蕴涵的人生哲理、生活情趣。浙江省的“人文素养与发展”话题更是直指个人、民族的精神状况,强调我们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应高度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对有思想、有内涵的考生来说能写出好文章,因为这样的学生关注社会,也关注人文。
  三、张扬学生个性
  从六年来高考话题作文看,回归生活成为必然趋势,与此相应的是从假大空的应试套路回到真正平实的朴素写作,这样要求作文既感应大时代的脉动,又体察平凡生活的质朴,以“率真”为主,以“真诚”为高,主张作文的立意不可与“政治性”、“思想性”画上等号,文以载道可以,但更重要的是“文为心声”,看到一丛野菊花、一棵松树不一定要写其崇高思想激励我的人生追求,不把所有事件上升到国家民族命运、党的建设的高度。张扬学生个性,文为心声,才可促使学生透过生活表象挖掘事物深刻真理,这样才有激荡人心的磅礴热情,才有桀骜独特的鲜明个性,才有叩问现实的沉雄与勇气。如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话题,很多考生在作文中要求教育应抛开标准答案的惯性思维,让学生做自己的答案。2004年吉林等省市的“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也是一个引导考生打开心扉,倾诉真情实感的话题。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朋友失和、面子失落,失去亲人,失去职位、失去健康、失去荣誉、失去金钱等等,有的人能坦然面对,泰然处之,有的人却黯然失色,颓然绝望……试题正是从“失去”的角度,拷问考生心灵,考查认识水平、思想修养、写作能力的。北京市的“包容”则从塑造心灵,完善人格的角度命题。各人性格、兴趣爱好不同,相处之间难免磨擦,我们要学会“包容”,因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山东等省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话题是一个贴近生活,容易激活考生生活储备,激发考生写作热情的话题。考生可以写“相信自己”不在乎别人说三道四,在生活、学习中不畏艰险,对既定目标怀有必胜信心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也可以写不要盲目自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其中的“自己”,小而言之,可以指考生本人,也可以指考生熟悉的另外一个人;大而言之,可以指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考生既可以叙写自己或别人有关“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故事,也可以写基于“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生活感悟,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看法等等。
  四、强调思辨色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