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90960字。
2011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5年模拟题分类汇编:文学作品类
(更新到2010年9月)
2010年8月----9月
安徽铜陵二中2011届高三第一次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20世纪中叶以,“德国制造”已成了世界市场上“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最近,德国机械及设备制造协会宣布,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继续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德国制造”长盛不衰呢?德国制造技协会负责人莱布博士自豪地说,德国用化工、电器、光等新工业产品赢得了市场,德国工业的基础就是“制造技”。德国依赖其在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的雄厚实力,成为世界第二大技术出口国和欧洲创新企业密度最高的国家。
莱布博士认为,德国“制造技”的不断发展,与政府的指导协调密不可分。为了使“制造技”持续发展,德国确立了三大发展目标:“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面对日趋严峻的资和环境约束,德国推出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绿色制造计划”。德国目前已有60种类型、3500个产品被授予环境标志。其中水溶油漆自1981年被授予环境标志以,出口量增加很多。2002年,一项总投资额达36亿欧元的“2006信息技术研究”计划也在德国推行。该项计划以纳米微电子技术、软件系统、通信技术及互联基础与服务的研发为支柱,旨在实现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此外,微型技术也成为德国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的关键要素。极端制造是指在极端条件下,制造极端尺度或极高功能的器件和功能系统,集中表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等方面,如汽车安全气囊、医疗用的微管道试剂测试设备等。
“德国制造”根植于研机构,研“沃土”不断地为其输送养料。300多所高等院校、数以百计的研究机构,“制造技”都是其研究的重点。在研发方面,德国已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专利数量居世界前列。同时,德国还制定了很多制造业的“德国标准”。据统计,“德国标准”每年为德国贡献约160亿欧元。
莱布博士指出,尽管国库资金紧张,但联邦教育和研究部今年增加了20%以上的预算,而去年教育研究经费达到93亿欧元。德国有一支将“制造技转变成产品”的高水准技术工人队伍,而这离不开德国的技术教育。在德国人看,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历教育同等重要。
德国制造业正因为一直把技术创新当作提高制造水平的宝典才使自己一直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下列与“德国制造”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德国制造的机械和设备质量高、信誉好,“德国制造”几乎成了一个品牌,而不仅仅是用标明这些工业产品的产地。
B.“德国制造”之所以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是因为有“制造技”作基础。
C.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持续占据着世界第一的位置,从而为“德国制造”赢得了极高的信誉。
D.德国在传统技术和高新技术领域的雄厚实力,保证了“德国制造”的高质量。
2.下列对“德国制造”长盛不衰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国是世界第二大技术出口国和欧洲创新企业密度最高的国家。
B.政府为制造业确立“绿色制造”、“信息技术”和“极端制造”三大发展目标,对制造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和协调。
C.依托高校和研机构,加强技研发的力度,保证技术水平在全球的领先地位。
D.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汽车安全气囊是德国制造业生产出的极端尺度的高技术含量器件。
B.德国政府在环境保护和资问题上的清醒认识必将使德国制造业继续占据世界领先的位置。
C.高等院校是“德国制造”的研“沃土”,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了大批高水平技术工人,可以说教育是德国制造业保持领先的根本原因。
D.德国制造业的成功启示我们,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制造水平,我国制造业才能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出口持续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与“赢得极高的信誉”两者应是互为因果的,不存在孰先孰后。
2、答案:A
解析:这是德国制造业繁荣的具体表现,而非原因。
3、答案:D
解析:A项,从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无法推出这个结论;B项,推断过于武断了;C项,从本文看,认为是“根本原因”依据不足。[:]
安徽皖南八校2011届高三摸底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画坛,批评家正在变成贬义词,仿佛批评家是隔夜的麻辣汤,全部变了质。这实在是让人笑不起的笑话。我结识的批评家,几乎都是爱读书爱思考的高手,几乎都是有正义感的人物,也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作为批评界的一员,反躬自问:画家蔑视批评家,肯定是有原因的。究其原因如下:
画是有形的诗,讲究直觉与意境。批评是无形的思,侧重理性与逻辑。诗与思是宿敌。柏拉图要把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诗人对他也没有好感。儒家诗圣杜甫“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被儒家思想家朱熹颇为不屑地批评说:“道它作甚?”言下之意是很无聊很没有意思。
书面语言限制了批评的表达。语言表达的障碍,言不由衷是态度虚伪,词不达意是水平欠佳,言不尽意是效果有限。“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话语不能贴切地、充分地表述思想,于是周文王借用卦象去传达。卦象的延伸就是画,东汉刘熙解释说:“画,挂也。”古文挂、卦,音同义同而形似。这意味着古人认为画画比说话优越。
批评文章通常是即兴的随笔,与写意画相通。写意画家的作品,不经意的败笔很常见,如同颜真卿打叉画圈的行书或黄宾虹的乱笔,感觉很自然。批评家的文章却不能有败笔。批评家如果引经据典,会被讥之为卖弄;不引经据典,批评就成了知心话,说多了则假。这样的文本,又会被认为没有深度。如果形而上地议论,画家便指责批评家不会细微地体味作品。在怀有一流技术的画家看,批评界人士都是眼高手低、离腔走调的空谈家。普通画家看批评家,也会像老板看老婆,越看越难看。
广义的批评既有指责,也有赞赏。凡是自大的画家无不希望批评界赞赏自己而指责他人。于是,偏重赞赏的批评,除了当事人之外,会受到画坛广泛的排斥,斥之为吹捧。反之,对于批评界的指责,画家又以外行为由加以抵制。
批评文章如果是艺术品的说明词,就降格为应用文。批评文章如果把作品视为直观的现实,就成了社会、文化的业余议论。批评家如果把作品作为解释的容器,可以装进不同的观念,画家会质疑:那我在那里?
晋唐以的价值观,看重的是文章,其次是书法,最后是绘画。而今反过了:画最值钱,书法其次,文章最贱。按照国营牌价,名人一篇文章的稿酬,相当于书法名家在宣纸上写一撇或名画家在画上滴一点。批评家与画家在社会回报上失衡,造成两者之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