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教学论文 (二)
语文课上话“表演”
都江堰市土桥中学 杨云堂
“表演”,顾名思义是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属于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出的范畴。把这一方式应用于语文教学,可以说是一个既新且旧的话题。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将“表演”这一非教学活动的话题借鉴过来并加以好好地利用,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而且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可算是创新教育中“教”与“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一、“表演”是一种与教学有密切关系的形式。
从古至今,教育工作者总是千方百计地探索教育的规律。从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教学理论,诸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四书五经·论语》)等发展至今,教育教学理论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新的理论在不断地更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至今现代课堂教学理论成为潮流,并日益显示出其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此理论除了阐述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外,还阐述了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自由地发挥个性。“九义”大纲也有同样的要求: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表演”在形式上是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老师的示范教学是给学生进行表演前的“演练”、“示范”。要求学生进行“表演”,就得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表演”,自己掌握所要学的东西。如果只是老师在“表演”,学生作为旁观者,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很容易产生依赖,疲倦思想,影响学习的效果。这显然与不是现代课堂教学的要求所倡导的。我们认为学生也参与到这一教学环节中,参与动口动手动脑的训练,切实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性,培养起学生的参与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教学中的“表演”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性直观能力,也可培养其概括抽象思维的能力。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球掌管抽象概括的思维,右半球掌管感性直观思维,学生只有充分发挥左右脑半球的作用,才能再现和丰富“表演”内容。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生活节奏的加快也要求我们的建设者必须是具有综合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强的真正人才和建设者。这烃人才的培养,不应是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性人的培养,而是能动手动脑,能用脑筋想问题的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表表演中,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方法,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教学中,学生对“表演”形式普遍感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教学中的表演形式有浓厚的兴趣。分析其原因:首先,我们的教学方式一直以课堂上的“讲——听——练”为基本模式,千篇一律,这种模式有利于老师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方式要求学生获得和是现成的知识,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再现,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并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讲”可以滔滔不绝,“听”可以全神贯注,“练”可以踏踏实实,这似乎成了课堂统一模式。如果能在课堂中变换一种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学习,效果肯定是不同的。由于他很少时间接触这种全身心全投入式的学习方式,对此产生的新鲜感,从而具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为了表演好情节,他会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积极思考、探究,从而发现要学习的原理或结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说:“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可见其参与的重要性在于让其自己去学习知识。其次,初中生生理,心理特点决定性格特征。初中生正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年龄阶段,初中阶段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活动使其的感受性得到很快的发展,尤其表现在视觉、听觉和动觉等方面,其知觉的有意性、目的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