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450字。

  2011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之羁旅谪迁诗导学案
  安宜高级中学高三体艺部语文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题 诗歌鉴赏•羁旅谪迁诗 编写:刘立成 审核:陈书斌 时间:
  目标
  引领 1、把握羁旅谪迁诗的特征。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重点
  难点 1、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2、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学法
  指导 
  学    习    过    程 个人补充
  一、前置性补偿
  在中国古代,有的诗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之情,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重视,对命运的感叹,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这类诗情真意切,真实地表现了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温馨家庭的憧憬,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向往。这些感情是人类亘古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所以羁旅诗大多浅显易懂,符合《考试说明》上“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要求,因此备受命题人的青睐,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
  羁旅诗中常见节令: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日。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二、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再宿武关   李  涉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1)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溪水”?请指出两首诗中通过溪水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                                                                        
  (2)有人认为,“溪水无情似有情”中的“似”字改成“却”字更好,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                                                                        
  【鉴赏指导】
  此类试题的命题角度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对思想内容的感受与理解、对遣词造句的鉴赏以及对相关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辨认与评析等。
  1.羁旅诗常见主题: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潦倒失意、互勉互慰、珍爱友谊。
  2.羁旅诗常见意象:
  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
  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
  寒蝉——悲凉。
  猿猴——伤感。
  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沙鸥——飘零;伤感。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三、例题演绎
  【例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乡  思    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钱钟书说:“诗歌里有三种写法:一、天涯虽远,而想望中的人更远;二、想望中的人物虽近,却比天涯还远;三、想望中的人虽远,却近在比邻。”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写法?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着眼空间距离来抒写思乡之情的。
  答: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1)有人评价此诗前两句中“断”、“复”两字,似不着力,却耐人寻味,请结合诗句说明这两字有怎样的意味?
  答:                                                                        
  (2)后两句,按常情应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行人”,作者笔下所写却与常情相悖,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谈谈你的理解。
  答:                                                                        
  【方法归纳】
  羁旅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4.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5.能欣赏一些打破常规的构思方法,感受诗美魅力。
  四、形成性检测
  1.(2007四川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2分)
  答: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五、课后巩固
  1.比较阅读下列两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
  挂绝壁松枝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两首曲子有什么不同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