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各种教育观念纷至沓来。尤其是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新教材的全面推广,把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推向又一个新高潮,而且这次课改所带来的冲击波涉及面之广,震撼力之强,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深刻、最彻底的。她提出了许多与传统教育观念有着明显的本质性区别的崭新的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作为一名合格教师,一定要尊重人本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需要,树立起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以科学的教育观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确实履行起教师职责。
一、 教师观
长期以来,教师职能定格于“传道、授业、解惑”,课堂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以单向灌输为基本方法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到了至高至圣地位。从知识层面来看,教师是以率先掌握知识为基本前提,作为教师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对教材的理解把握,随后通过“师讲生听”的方式传输给学生,于是教师成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成了知识的供应商”。“学高为师” ① 的含义被无限扩大,教师是先知先觉,是“权威”,是“真理”,一旦学生照单收下教师传输过来知识,师生关系也对等了。从伦理层面来看,教师是师长、是长辈,诸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的论调,把教师地位推至极点。家长把子女托付给教师时,也常许于家长特权,若有子女不听不乖,即可骂可打,学生对教师尊敬,从知识层面权威性迁移到伦理层面绝对服从,而教师在学生面前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君临一切”的意识。从人格层面来看,由于教师的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甘守清贫,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教师被誉为“辛勤的园丁”,是“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有一首歌是赞颂老师的:“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总是以一种知识渊博,待人和蔼,品行端庄,为人师表的形象出现的,于是学生从心理角度又把教师当作偶像进行崇拜。把教师看作是“权威”、“长辈”、“偶像”,这一方面可能有利于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另一方面学生与教师演绎成了对立性质,学生对教师有的只是“崇拜”、“敬畏”,而少一种平等的沟通,养成“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惰性意识,严重影响学生创新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基于这样一种教师观,教师把教育对象仅看作是“两器”(装知识的容器,做题目的机器),而缺少对学生全面素质培养,人文、情感生命意识等方面关怀。教学方法是单一的,师生关系也是线性的,教学内容囿于教材,是封闭的。教师是“教死书、书教死,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与现代教育理论完全不相符的落后陈腐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效果浅显,对人的终身发展极为不利。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确立人格楷模”,从“传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寻求新知”②。新课标要求教师走下“圣坛”,平视教学对象,转变教师观念,树立全新教师观。
1、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
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导演”,是“教练”,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好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