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580字。
感受儒家文化
【专题目标】
了解认识孔子、孟子等儒家学派人物,感受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联系今天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文化现象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一个辩证的认识;探究儒家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提高辨别能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资料选读】
第一组:儒学源流与人物及典籍
一、儒 学 小 史
孔子时代
孔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他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儒家学派,并且赋予这个学派以丰富的内涵。在孔子之前,儒是一种职业。儒者精通古代复杂的婚丧嫁娶的礼仪,他们经常穿着特制的衣服,应邀到达官贵人之家办理婚丧嫁娶等事宜。孔子年轻时曾经从事这一职业,后来他聚徒讲学,逐渐形成了儒家学派。这个学派由孔子首创,经孟子和荀子两位继往开来的大师的继承与发展,到战国时期已形成了较为确定的内涵,这就是政治上的“仁政”、“王道”、“尊君重民”;经济上的“制民恒产”、减轻剥削、“使民以时”;伦理上的重义轻利以及从人文主义出发的以教化为核心的忠、孝、节、义、仁、礼、智、信;方法论上的“中庸之道”等。
孟子荀子时代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今山东郓城)人,生活于战国中期,他发挥了孔子“仁”的理论,提出“仁政”学说,主张薄赋敛,轻徭役,使百姓上足以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至于饿死。他重视百姓的力量,主张百姓为重要,君主为轻。
孟子主张人性善,认为人与禽兽的根本区别是人具有“同情之心”、“羞耻之心”、“退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能够扩展成为仁、义、礼、智的萌芽。他倡导人们要自尊自重,重利轻义,推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兴亡、真理正义进行前仆后继的奋斗。
后于孟子的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今山西)人。荀子把先秦人格神化的天还原为自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达到了当时唯放论的高峰。他综合“礼”、“法”,为未来大统一的封建王朝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统治方略,特别是进一步发展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以“舟水”喻“君民”的著名论点:“君主好比舟,百姓好比水。水能够载舟,也能够覆舟。”
二、孔丘与《论语》
孔丘(前551——前479)字仲尼,世称孔子,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孔丘在鲁国做过官,又曾游说四方,但总的来说,一生是郁郁不遇的。其主要活动是聚众讲学,由此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他还整理过许多重要的古代典籍。孔丘是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但后代奉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